|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0页 |
| 1.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1.2.1 理论研究 | 第8页 |
| 1.2.2 实践研究 | 第8-9页 |
| 1.3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创新性 | 第9-10页 |
| 2 薄画法的概念 | 第10-17页 |
| 2.1 概念 | 第10页 |
| 2.2 薄画法与厚画法的区别和联系 | 第10-11页 |
| 2.2.1 区别 | 第10-11页 |
| 2.2.2 联系 | 第11页 |
| 2.3 薄画法与透明薄涂画法的区别和联系 | 第11-12页 |
| 2.3.1 区别 | 第11-12页 |
| 2.3.2 联系 | 第12页 |
| 2.4 薄画法的绘画手段 | 第12-13页 |
| 2.5 薄画法自身的独特性 | 第13-14页 |
| 2.6 薄画法与人物油画的结合 | 第14-17页 |
| 2.6.1 人物油画的特性 | 第14-15页 |
| 2.6.2 薄画法与人物油画融合的奇妙反应 | 第15页 |
| 2.6.3 薄画法在人物油画上的运用 | 第15-17页 |
| 3 以几位擅画薄画法的代表画家为例研究 | 第17-31页 |
| 3.1 何多苓 | 第17-24页 |
| 3.1.1 简述 | 第17页 |
| 3.1.2 何多苓薄画法的风格特点 | 第17-19页 |
| 3.1.3 何多苓运用薄画法之出处 | 第19页 |
| 3.1.4 何多苓人物油画中薄画法的表现 | 第19-24页 |
| 3.2 毛焰 | 第24-31页 |
| 3.2.1 简述 | 第24页 |
| 3.2.2 毛焰薄画法的风格特点 | 第24-26页 |
| 3.2.3 毛焰运用薄画法之出处 | 第26页 |
| 3.2.4 毛焰人物油画中薄画法的表现 | 第26-31页 |
| 4 笔者在《花信年华》系列油画中对薄画法的创作初探 | 第31-40页 |
| 4.1 《花信年华》系列 | 第31页 |
| 4.2 笔者选择薄画法创作《花信年华》系列的出处 | 第31-32页 |
| 4.3 《花信年华》系列油画结合薄画法的创作过程 | 第32-40页 |
| 4.3.1 素材收纳 | 第32页 |
| 4.3.2 归纳重组 | 第32-33页 |
| 4.3.3 素描稿 | 第33-34页 |
| 4.3.4 油画小稿 | 第34-35页 |
| 4.3.5 深入刻画 | 第35-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