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公益信托和公益信托监管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2.1 公益信托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公益信托的涵义 | 第15页 |
2.1.2 公益信托的功能 | 第15-16页 |
2.1.3 公益信托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6页 |
2.2 公益信托监管制度概述 | 第16-19页 |
2.2.1 公益信托监管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公益信托监管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3 公益信托监管的核心内容 | 第18-19页 |
2.3 公益信托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2页 |
2.3.1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 第19-20页 |
2.3.2 平衡信息不对称 | 第20-21页 |
2.3.3 限制受托人权利滥用 | 第21-22页 |
3 两大法系公益信托监管制度评析 | 第22-28页 |
3.1 英美法系的公益信托监管制度 | 第22-24页 |
3.1.1 英美法系的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现状 | 第22-23页 |
3.1.2 英美法系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23-24页 |
3.2 大陆法系的公益信托监管制度 | 第24-25页 |
3.2.1 大陆法系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现状 | 第24-25页 |
3.2.2 大陆法系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特点 | 第25页 |
3.3 两大法系公益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8页 |
3.3.1 公益信托监管机构方面 | 第26页 |
3.3.2 公益信托登记方面 | 第26-28页 |
4 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利弊分析 | 第28-32页 |
4.1 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8-29页 |
4.1.1 我国公益信托登记方式采用许可主义 | 第28页 |
4.1.2 我国公益信托采用双重监管体制 | 第28-29页 |
4.2 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 第29-32页 |
4.2.1 公益信托监管机制缺乏实践性 | 第29-30页 |
4.2.2 公益信托市场准入的监管程序不科学 | 第30页 |
4.2.3 公益信托市场运行的监管程序不严谨 | 第30-31页 |
4.2.4 公益信托终止的监管程序不健全 | 第31-32页 |
5 完善我国公益信托监管制度的建议 | 第32-43页 |
5.1 完善我国公益信托监管机制 | 第32-35页 |
5.1.1 建立独立统一的公益信托监管机构 | 第32-33页 |
5.1.2 健全公益信托监察人制度 | 第33-35页 |
5.2 完善公益信托准入市场的监管 | 第35-36页 |
5.2.1 公益信托设立条件监管 | 第35-36页 |
5.2.2 公益信托设立程序监管 | 第36页 |
5.3 完善公益信托市场运行的监管 | 第36-38页 |
5.3.1 受托人的任职条件 | 第36-37页 |
5.3.2 受托人辞任的事由 | 第37页 |
5.3.3 受托人的法律责任 | 第37-38页 |
5.4 完善公益信托终止的监管 | 第38-41页 |
5.4.1 公益信托终止的条件 | 第38-39页 |
5.4.2 公益信托终止的程序 | 第39-40页 |
5.4.3 公益信托终止后公益信托财产的处理 | 第40-41页 |
5.5 加强社会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