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生物质燃烧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 第12-17页 |
1.2.2 生物质燃烧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 | 第17-18页 |
1.2.3 生物质燃烧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 第18-19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2-28页 |
2.1 采样点基本介绍 | 第22页 |
2.2 采样仪器 | 第22-28页 |
2.2.1 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器 | 第22-23页 |
2.2.2 可溶性无机离子在线监测 | 第23页 |
2.2.3 碳组分分析 | 第23-24页 |
2.2.4 气体在线分析仪器 | 第24-26页 |
2.2.5 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与NOAA HYSPLIT轨迹线模型 | 第26-28页 |
第3章 一次秸秆燃烧引起的灰霾污染天气分析 | 第28-39页 |
3.1 前言 | 第28-29页 |
3.2 一次秸秆燃烧污染过程描述 | 第29-32页 |
3.3 颗粒物浓度及气态污染物的变化 | 第32-34页 |
3.4 PM_(2.5)颗粒物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变化特征 | 第34-35页 |
3.5 PM_(2.5)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 | 第35-36页 |
3.6 秸秆燃烧污染期颗粒物的酸碱性 | 第36-37页 |
3.7 秸秆燃烧期细颗粒中主要离子的形态分析 | 第37-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秸秆燃烧排放因子与颗粒物成分谱研究 | 第39-50页 |
4.1 前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炉灶的选取 | 第39-41页 |
4.2.1 秸秆的选取 | 第39-40页 |
4.2.2 炉灶的选取 | 第40-41页 |
4.3 开放式燃烧源排放测试系统 | 第41页 |
4.4 测试方法 | 第41-42页 |
4.4.1 露天秸秆焚烧测试 | 第41-42页 |
4.4.2 家用炉灶秸秆燃烧测试 | 第42页 |
4.5 实验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 第42页 |
4.5.1 采样前的准备 | 第42页 |
4.5.2 采样后样品的存储 | 第42页 |
4.6 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4.7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4.7.1 生物质秸秆露天和炉灶燃烧的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 | 第43-44页 |
4.7.2 气态污染物排放因子与其它研究的比较 | 第44-45页 |
4.7.3 PM_(2.5)及OC、EC的排放因子 | 第45-46页 |
4.7.4 生物质露天和炉灶燃烧PM_(2.5)及OC、EC的排放因子与其它文献的比较 | 第46-47页 |
4.7.5 不同秸秆燃烧排放的PM_(2.5)化学成分谱特征 | 第47-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定量估算秸秆燃烧贡献与来源解析 | 第50-63页 |
5.1 概要 | 第50页 |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在秸秆对大气的影响的研究 | 第50-60页 |
5.2.1 因子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50页 |
5.2.2 因子分析的模型 | 第50-53页 |
5.2.3 SPSS软件的简介 | 第53页 |
5.2.4 SPSS软件因子分析与结果 | 第53-60页 |
5.3 定量计算秸秆燃烧对大气中细颗粒物中有机碳(OC)的贡献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不足与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