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基于煤炭及其衍生产物的荧光碳点制备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0-13页
图目录第13-19页
表目录第19-20页
主要符号表第20-21页
1 绪论第21-48页
    1.1 荧光碳点的结构与性质第22-33页
        1.1.1 荧光碳点的结构组成第22-26页
        1.1.2 荧光碳点的光学性质第26-31页
        1.1.3 荧光碳点的发光机制第31-33页
    1.2 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第33-39页
        1.2.1 “自上而下”技术第34-37页
        1.2.2 “由下到上”技术第37-39页
    1.3 荧光碳点的应用第39-46页
        1.3.1 生物成像第39-41页
        1.3.2 纳米催化剂第41-43页
        1.3.3 传感器第43-44页
        1.3.4 光电器件第44-4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46-48页
2 硝酸氧化法制备煤基荧光碳点第48-75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实验方法第49-51页
        2.2.1 实验原料、试剂及表征仪器第49-50页
        2.2.2 煤基碳点的硝酸氧化法制备工艺第50-51页
    2.3 产物表征第51-57页
        2.3.1 形貌和结构第51-53页
        2.3.2 表面官能团第53-54页
        2.3.3 光学性质第54-57页
    2.4 工艺条件对煤基碳点制备及其性质的影响第57-67页
        2.4.1 碳源选择的影响第57-59页
        2.4.2 炭化预处理的影响第59-66页
        2.4.3 硝酸氧化温度的影响第66-67页
    2.5 环境因素对煤基碳点光学行为的影响第67-69页
    2.6 煤基碳点的还原改性第69-73页
    2.7 煤基碳点的发光机制第73-74页
    2.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3 电化学法制备煤基荧光碳点第75-94页
    3.1 引言第75页
    3.2 实验方法第75-79页
        3.2.1 原料、试剂及仪器第75-76页
        3.2.2 煤基碳点的电化学法制备工艺第76-77页
        3.2.3 电化学反应原理第77-79页
    3.3 产物表征第79-83页
    3.4 工艺条件对产物制备及其性质的影响第83-85页
    3.5 环境因素对产物荧光性质的影响第85-89页
        3.5.1 溶液浓度的影响第85-88页
        3.5.2 介质酸碱性的影响第88-89页
    3.6 产物还原改性和氮掺杂改性第89-92页
    3.7 本章小结第92-94页
4 模板辅助法制备煤沥青基荧光碳点第94-112页
    4.1 引言第94页
    4.2 实验方法第94-99页
        4.2.1 原料、试剂及仪器第94-96页
        4.2.2 沥青基碳点的制备工艺第96-97页
        4.2.3 沥青基碳点的表面修饰第97-98页
        4.2.4 碳点复合物宏观体的构筑第98-99页
    4.3 产物表征第99-105页
        4.3.1 原料及中间产物的结构与组成第99-101页
        4.3.2 沥青基碳点的结构与光学性质第101-105页
    4.4 沥青基碳点的表面修饰改性与复合物宏观体第105-109页
    4.5 煤基荧光碳点的三种制备方法对比第109-111页
    4.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5 煤基荧光碳点的应用第112-129页
    5.1 引言第112页
    5.2 实验方法第112-116页
        5.2.1 原料、试剂及仪器第112-114页
        5.2.2 铜离子检测技术第114-115页
        5.2.3 发光二极管组装第115页
        5.2.4 全碳复合型电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第115-116页
    5.3 煤基碳点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铜离子第116-121页
        5.3.1 灵敏性和选择性第116-119页
        5.3.2 真实水体中铜离子的检测第119-121页
    5.4 碳点复合物宏观体应用于发光二极管第121-122页
    5.5 氮掺杂碳点作为电催化剂应用于氧还原反应第122-128页
        5.5.1 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第123-126页
        5.5.2 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第126-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9-132页
    6.1 结论第129-130页
    6.2 创新点第130页
    6.3 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作者简介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2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乳液、囊泡的调控
下一篇:河流系统结构与功能耦合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