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4页 |
1.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3.课题设计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一章 脂质体功能性膜材料FA-PEG_(3350)-DSPE的合成与表征及其修饰的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24-60页 |
第一节 脂质体功能性膜材料FA-PEG_(3350)-DSPE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3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1.1 材料 | 第25-26页 |
1.2 仪器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31页 |
2.1 FA-PEG-NH_2的合成、分离纯化及纯度检测 | 第26-28页 |
2.1.1 合成 | 第26-27页 |
2.1.2 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2.1.3 纯度检测 | 第28页 |
2.2 FA-PEG-SUC的合成、分离纯化及纯度检测 | 第28-30页 |
2.2.1 合成 | 第28-29页 |
2.2.2 分离纯化 | 第29页 |
2.2.3 纯度检测 | 第29-30页 |
2.3 FA-PEG_(3350)-DSPE的合成、分离纯化、纯度检测及结构确证 | 第30-31页 |
2.3.1 合成 | 第30-31页 |
2.3.2 分离纯化 | 第31页 |
2.3.3 纯度检测 | 第31页 |
2.3.4 结构确证 | 第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1 FA-PEG_(3350)-NH_2的制备及表征 | 第31-33页 |
3.1.1 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3.1.2 纯度检测 | 第32-33页 |
3.2 FA-PEG_(3350)-SUC的制备及表征 | 第33-34页 |
3.2.1 分离纯化 | 第33-34页 |
3.2.2 纯度检测 | 第34页 |
3.3 FA-PEG_(3350)-DSPE的表征 | 第34-36页 |
3.3.1 纯度检测 | 第35页 |
3.3.2 氢谱分析确证结构 | 第35-36页 |
4 本节小结 | 第36页 |
第二节 叶酸修饰的PEG化的脂质体递药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 第36-5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1.1 材料 | 第37-38页 |
1.2 仪器 | 第38页 |
2 方法 | 第38-44页 |
2.1 叶酸-PEG-脂质体/长春新碱递药系统(FA-PEG-LS/VCR)的构建与表征 | 第38-42页 |
2.1.1 FA-PEG-LS/VCR的构建 | 第38-39页 |
2.1.2 FA-PEG-LS/VCR的表征 | 第39-42页 |
2.2 叶酸-PEG-脂质体/5-羧基荧光素(FA-PEG-LS/FAM)的构建与表征 | 第42-43页 |
2.2.1 FA-PEG-LS/FAM的构建 | 第42页 |
2.2.2 FA-PEG-LS/FAM的表征 | 第42-43页 |
2.3 叶酸-PEG-脂质体/碘化羰花青(FA-PEG-LS/DiR)的构建与表征 | 第43-44页 |
2.3.1 FA-PEG-LS/DiR的构建 | 第43页 |
2.3.2 FA-PEG-LS/DiR的表征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1 FA-PEG-LS/VCR的表征 | 第44-52页 |
3.1.1 VCR体外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3.1.2 包封率和载药量 | 第46-48页 |
3.1.3 形态 | 第48-50页 |
3.1.4 粒径 | 第50页 |
3.1.5 浓缩 | 第50-51页 |
3.1.6 释放 | 第51-52页 |
3.2 FA-PEG-LS/FAM的表征 | 第52-53页 |
3.2.1 FAM分析方法 | 第52页 |
3.2.2 粒径 | 第52-53页 |
3.2.3 包封率 | 第53页 |
3.2.4 两种5-羧基荧光素脂质体的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53页 |
3.3 FA-PEG-LS/DiR的表征 | 第53-54页 |
3.3.1 DiR分析方法 | 第53页 |
3.3.2 粒径 | 第53-54页 |
3.3.3 包封率 | 第54页 |
3.3.4 两种碘化羰花青脂质体的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54页 |
4 本节小结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页 |
本章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第二章 叶酸-PEG-脂质体/长春新碱递药系统的抗多药耐药性肿瘤的药效学研究 | 第60-85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61-62页 |
1.1 材料 | 第61页 |
1.2 仪器 | 第61-62页 |
2 方法 | 第62-67页 |
2.1 叶酸-PEG-脂质体递药系统的体内外靶向性考察 | 第62-63页 |
2.1.1 体外靶向性 | 第62页 |
2.1.2 体内靶向性 | 第62-63页 |
2.2 体内外抗肿瘤细胞药效学试验 | 第63-64页 |
2.2.1 体外药效 | 第63-64页 |
2.2.2 体内药效 | 第64页 |
2.3 FA-PEG-LS/VCR递药系统促MDR肿瘤细胞凋亡分析 | 第64-66页 |
2.3.1 线粒体通透性(膜电位)分析 | 第64-65页 |
2.3.2 TUNEL法检测FA-PEG-LS/VCR促凋亡能力 | 第65页 |
2.3.3 Hoechst 33258染色考察MDR细胞核形态及凋亡程度 | 第65-66页 |
2.4 KBv200耐药机制验证 | 第66-67页 |
2.4.1 VRP剂量筛选 | 第66页 |
2.4.2 MTT分析 | 第66-6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7-81页 |
3.1 体内外靶向性 | 第67-69页 |
3.1.1 体外靶向性 | 第67-68页 |
3.1.2 体内靶向性 | 第68-69页 |
3.2 体内外药效 | 第69-76页 |
3.2.1 体外药效 | 第69-70页 |
3.2.2 体内药效 | 第70-76页 |
3.3 FA-PEG-LS/VCR促凋亡作用 | 第76-79页 |
3.3.1 TUNEL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3.3.2 线粒体膜电位 | 第77-78页 |
3.3.3 Hoechst 33258核染 | 第78-79页 |
3.4 KBv200细胞耐药机理验证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本章结论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