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3%无取向硅钢的表面纳米化及其渗硅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1页
    1.1 高硅钢概述第14-24页
        1.1.1 硅钢简介第14-15页
        1.1.2 高硅钢的发展史第15-16页
        1.1.3 高硅钢制备技术第16-20页
        1.1.4 高硅钢的结构和性能第20-24页
    1.2 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第24-35页
        1.2.1 表面纳米化研究背景第24-25页
        1.2.2 基本原理与制备方法第25-30页
        1.2.3 表面纳米化的结构特征第30-31页
        1.2.4 表面纳米化对性能的影响第31-33页
        1.2.5 表面纳米化与化学处理复合工艺第33-35页
    1.3 异步轧制第35-37页
        1.3.1 异步轧制技术的发展第35-36页
        1.3.2 异步轧制制备超细晶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6-37页
    1.4 固体渗硅技术第37-39页
        1.4.1 渗剂配制原则第37-38页
        1.4.2 影响渗硅的因素第38-39页
    1.5 本工作的目的和内容第39-41页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第41-45页
    2.1 实验材料第41页
    2.2 样品制备第41-42页
        2.2.1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第41页
        2.2.2 异步轧制第41-42页
        2.2.3 粉末包埋法渗硅第42页
    2.3 结构表征方法第42-45页
        2.3.1 X射线衍射第42-43页
        2.3.2 光学显微镜第43页
        2.3.3 扫描电镜第43页
        2.3.4 透射电镜第43页
        2.3.5 电子探针第43-44页
        2.3.6 显微硬度第44-45页
第三章 形变诱发的表面纳米化第45-57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结构表征第46-52页
        3.2.1 横截面金相观察第46页
        3.2.2 表层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第46-48页
        3.2.3 深度方向的透射电镜观测第48-52页
        3.2.4 横截面显微硬度沿深度分布第52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52-56页
        3.3.1 梯度结构特征第52-53页
        3.3.2 纳米化机理第53-54页
        3.3.3 异步轧制工艺参数的影响第54-55页
        3.3.4 结构与性能关系第55-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表面纳米化结构的低温渗硅研究第57-93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渗硅实验结果第57-83页
        4.2.1 450 和500℃渗硅第59-60页
        4.2.2 550℃渗硅第60-64页
        4.2.3 600℃渗硅第64-70页
        4.2.4 650℃渗硅第70-79页
        4.2.5 700℃渗硅第79-83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83-92页
        4.3.1 工艺参数对渗硅层厚度的影响第83-89页
        4.3.2 梯度结构对渗硅层厚度的影响第89-90页
        4.3.3 渗硅层的物相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第90-91页
        4.3.4 渗硅层内孔洞成因第91-92页
    4.4 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Si在表面梯度结构中扩散热力学研究第93-104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粗晶Fe-Si合金中的扩散第93-95页
    5.3 纳米晶体材料中的扩散第95-96页
    5.4 Si在表面梯度结构中的扩散第96-102页
        5.4.1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第96-99页
        5.4.2 扩散系数与激活能计算第99-101页
        5.4.3 分析与讨论第101-102页
    5.5 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异步轧制/低温渗硅样品高温扩散退火组织的演变第104-109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1000℃扩散退火第104-106页
    6.3 1100℃扩散退火第106-107页
    6.4 分析与讨论第107-108页
    6.5 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下一篇: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对过共晶铝硅合金表面微观组织及性能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