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规范分析法 | 第15页 |
1.3.2 系统分析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总结了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的区别 | 第15页 |
1.4.2 首次关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研究 | 第15页 |
1.4.3 首次明确提出协同治理的主体权责体系、协作程序、决策机制 | 第15-17页 |
第2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协同治理思想的提出 | 第17页 |
2.2 协同治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3 协同治理的类型及特点 | 第18-20页 |
2.3.1 协同治理的类型 | 第18-19页 |
2.3.2 协同治理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3 协同治理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20页 |
2.4 协同治理与多中心治理的区别 | 第20-23页 |
2.4.1 理论缘起不同 | 第20-21页 |
2.4.2 内涵立意不同 | 第21页 |
2.4.3 治理主体的构成格局不同 | 第21-22页 |
2.4.4 治理方式不同 | 第22页 |
2.4.5 理论的适用领域不同 | 第22-23页 |
第3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23-31页 |
3.1 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 第23-26页 |
3.1.1 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特质要求 | 第23页 |
3.1.2 化解一元治理模式整体尴尬的需要 | 第23-24页 |
3.1.3 提升公共事务治理效率与质量的需要 | 第24-25页 |
3.1.4 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3.1.5 优化政府职能的需要 | 第25-26页 |
3.2 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可能性 | 第26-31页 |
3.2.1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其实现的核心动力 | 第26-27页 |
3.2.2 公民社会发育是其实现的支撑力 | 第27-28页 |
3.2.3 信息公开是其保障 | 第28页 |
3.2.4 合作意识是其基点 | 第28-29页 |
3.2.5 个体案例为其推行提供信心 | 第29-31页 |
第4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策略构建 | 第31-45页 |
4.1 塑造协同治理文化 | 第31-34页 |
4.1.1 革新政府治理习惯,弘扬协同治理理念 | 第31-32页 |
4.1.2 培育公民权利意识,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 第32-34页 |
4.2 合理界定协同治理主体权责及组织结构 | 第34-36页 |
4.2.1 明确治理主体权责体系 | 第34-35页 |
4.2.2 深入推进服务取向的流程再造 | 第35-36页 |
4.3 提升协同治理子系统的治理能力 | 第36-37页 |
4.3.1 扩展政府公共事务治理能力 | 第36-37页 |
4.3.2 培育企业、第三部门的协同治理能力 | 第37页 |
4.4 捋顺协同治理子系统的协作程序 | 第37-40页 |
4.4.1 提升政府子系统的府际、府内协作性 | 第38-39页 |
4.4.2 推行企业子系统行业间、行业内的协同运行 | 第39-40页 |
4.4.3 构建第三部门及公众子系统意见整合程序 | 第40页 |
4.5 提供系统的协同治理制度供给 | 第40-43页 |
4.5.1 确立合理规范的治理主体参与制度 | 第40-41页 |
4.5.2 建立利益协调整合机制 | 第41页 |
4.5.3 构建动态网络决策机制 | 第41-42页 |
4.5.4 启动主体制衡的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4.6 强化公共事务信息共享 | 第43-45页 |
4.6.1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丰富信息共享内容 | 第43页 |
4.6.2 拓展信息发布主体,完善信息发布方式 | 第43-4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5-47页 |
5.1 协同治理是现有治理模式中的优异模式 | 第45页 |
5.2 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 | 第45页 |
5.3 注重挖掘合作治理案例的示范效应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