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本地区铁矿山采空区探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高密度电阻率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鞍本地区地质概况 | 第15-25页 |
2.1 鞍本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3页 |
2.1.1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5-20页 |
2.1.2 区域构造概况 | 第20-22页 |
2.1.3 区域岩浆岩概况 | 第22-23页 |
2.2 鞍本地区主要铁矿区地质特征 | 第23-25页 |
2.2.1 弓长岭矿区 | 第23页 |
2.2.2 鞍山矿区 | 第23-24页 |
2.2.3 南芬矿区 | 第24-25页 |
第3章 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空区探测原理 | 第25-35页 |
3.1 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3.1.1 高密度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 第25页 |
3.1.2 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装置 | 第25-27页 |
3.2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解译原理 | 第27-31页 |
3.2.1 高密度电阻率正演模拟原理 | 第28-29页 |
3.2.2 最小二乘反演原理 | 第29-31页 |
3.3 鞍本地区铁矿山采空区探测地球物理条件 | 第31-35页 |
3.3.1 主要岩矿石的电阻率特征 | 第31-32页 |
3.3.2 主要岩矿体的电阻率特征 | 第32-35页 |
第4章 鞍本地区铁矿山采空区模型建立 | 第35-69页 |
4.1 采空区主要特征 | 第35-36页 |
4.2 模型参数选择 | 第36页 |
4.3 矿体中空区地电模型建立 | 第36-45页 |
4.3.1 铁矿体地电模型 | 第36-39页 |
4.3.2 矿体中单空区地电模型 | 第39-42页 |
4.3.3 铁矿体中双空区地电模型 | 第42-45页 |
4.4 围岩存在时空区地电模型建立 | 第45-53页 |
4.4.1 围岩存在时铁矿体地电模型 | 第45-47页 |
4.4.2 围岩存在时单空区地电模型 | 第47-50页 |
4.4.3 围岩存在时双空区地电模型 | 第50-53页 |
4.5 复杂地质条件下空区地电模型 | 第53-64页 |
4.5.1 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体地电模型 | 第53-55页 |
4.5.2 复杂地质条件下单空区地电模型 | 第55-61页 |
4.5.3 复杂地质条件下双空区地电模型 | 第61-64页 |
4.6 提高空区探测精度的方法研究 | 第64-69页 |
4.6.1 弱异常空区的识别 | 第64-65页 |
4.6.2 低阻空区底板深度的识别 | 第65-69页 |
第5章 鞍本地区铁矿山采空区探测实例分析 | 第69-75页 |
5.1 工区概况 | 第69页 |
5.2 工区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 第69-70页 |
5.3 数据采集与解译 | 第70-72页 |
5.4 探测结果及验证 | 第72-7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图 | 第81-99页 |
结束语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