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

防抱死制动系统与半主动悬架系统联合控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4页
    1.3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第14-15页
    1.4 悬架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第15-16页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6-19页
        1.5.1 论文主要内容第16-17页
        1.5.2 论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第19-31页
    2.1 制动原理第19-20页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0-22页
        2.2.1 单轮模型的建立第20-21页
        2.2.2 双轮模型的建立第21-22页
    2.3 车轮轮胎模型的建立第22-24页
    2.4 Matlab/Simulink模型的建立第24-29页
        2.4.1 单轮车模型的建立第24-26页
        2.4.2 双轮车模型的建立第26-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ABS滑模变结构控制第31-47页
    3.1 控制方法概述第31-32页
    3.2 抖振问题以及研究现状第32-34页
        3.2.1 抖振问题产生原因第32-33页
        3.2.2 削弱抖振问题具体措施第33-34页
    3.3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第34-37页
        3.3.1 控制基本原理第34-35页
        3.3.2 ABS滑模控制规律第35页
        3.3.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设计第35-37页
    3.4 PID控制与滑模控制结合第37-38页
    3.5 仿真分析第38-45页
    3.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4章 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第47-59页
    4.1 悬架简介第47-49页
    4.2 半车悬架数学模型建立第49-50页
    4.3 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第50-53页
        4.3.1 路面不平度功率密度谱第51-52页
        4.3.2 空间频率谱与时间频率谱间的转化第52页
        4.3.3 积分式路面不平度表示模型建立第52-53页
    4.4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第53页
    4.5 Matlab/Simulink模型建立第53-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5章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第59-67页
    5.1 模糊控制原理简介第59-60页
    5.2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第60-63页
        5.2.1 控制器维数选择第60页
        5.2.2 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第60页
        5.2.3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第60-61页
        5.2.4 模糊规则的设计第61-62页
        5.2.5 解模糊化第62-63页
    5.3 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分析第63-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6章 ABS系统与半主动悬架系统联合控制第67-77页
    6.1 联合控制必要性第67页
    6.2 联合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7-69页
        6.2.1 半主动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第67-68页
        6.2.2 ABS防抱死系统数学模型第68页
        6.2.3 路面输入模型第68-69页
    6.3 协调控制器设计第69页
    6.4 Matlab/Simulink模型建立第69-72页
    6.5 仿真结果分析第72-76页
    6.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77-79页
    7.1 总结第77页
    7.2 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异构特征融合的行人检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取向高硅钢薄带冷轧和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结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