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3.1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3-15页 |
1.3.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研究 | 第15-18页 |
1.3.3 流域生态-经济实践研究 | 第18-20页 |
1.3.4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5-39页 |
2.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第25-26页 |
2.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第25-26页 |
2.1.2 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第26页 |
2.2 系统耦合理论 | 第26-30页 |
2.2.1 系统与系统耦合 | 第26-27页 |
2.2.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27-28页 |
2.2.3 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28-30页 |
2.3 生态环境经济理论 | 第30-34页 |
2.3.1 演化博弈论 | 第30-32页 |
2.3.2 外部性理论 | 第32-34页 |
2.4 SES 制度分析框架 | 第34-37页 |
2.4.1 SES 研究框架特征 | 第35-36页 |
2.4.2 SES 研究框架的生态管理应用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表达 | 第39-49页 |
3.1 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 第39-40页 |
3.1.1 生态文明概念 | 第39-40页 |
3.1.2 生态文明特征 | 第40页 |
3.2 生态文明的测度 | 第40-43页 |
3.2.1 总体标准 | 第41页 |
3.2.2 子系统标准 | 第41-43页 |
3.3 生态文明的实施主体 | 第43-45页 |
3.3.1 政府 | 第43-44页 |
3.3.2 企业 | 第44页 |
3.3.3 居民 | 第44-45页 |
3.4 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 第45-48页 |
3.4.1 观念制度路径 | 第45-46页 |
3.4.2 行为意识路径 | 第46-47页 |
3.4.3 产业发展路径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 | 第49-77页 |
4.1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 | 第49-56页 |
4.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第49-51页 |
4.1.2 生态-经济系统特征 | 第51-53页 |
4.1.3 生态-经济系统的外部性 | 第53-54页 |
4.1.4 湖泊流域流域地域系统的外部性 | 第54-56页 |
4.2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 | 第56-64页 |
4.2.1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类型划分 | 第56-58页 |
4.2.2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演化过程 | 第58-59页 |
4.2.3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指标体系 | 第59-61页 |
4.2.4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测度模型 | 第61-64页 |
4.3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 | 第64-71页 |
4.3.1 “状态-压力-演化”驱动机制 | 第65-69页 |
4.3.2 “目标-政策-响应”响应机制 | 第69-71页 |
4.4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耦合模式 | 第71-76页 |
4.4.1 “状态-目标-功能”优化模式 | 第72-73页 |
4.4.2 “压力-政策-结构”优化模式 | 第73-75页 |
4.4.3 “演化-响应-协调”优化模式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测度与评价 | 第77-101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77-92页 |
5.1.1 自然环境现状 | 第79-86页 |
5.1.2 经济发展现状 | 第86-89页 |
5.1.3 生态污染现状 | 第89-92页 |
5.2 耦合度测度 | 第92-96页 |
5.2.1 测度体系 | 第92-93页 |
5.2.2 测度结果 | 第93-96页 |
5.3 耦合度评价 | 第96-99页 |
5.3.1 磨合消耗阶段 | 第97-98页 |
5.3.2 快速消耗阶段 | 第98页 |
5.3.3 快速协调阶段 | 第98-99页 |
5.3.4 磨合协调阶段 | 第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6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制 | 第101-120页 |
6.1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驱动机制 | 第101-106页 |
6.1.1 实施群的演化稳定策略 | 第101-102页 |
6.1.2 接受群的演化稳定策略 | 第102页 |
6.1.3 动态复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6.1.4 耦合机制的驱动主体 | 第104-106页 |
6.2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农业响应机制 | 第106-111页 |
6.2.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 | 第106-107页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第107-108页 |
6.2.3 政策影响的倍差分析 | 第108-109页 |
6.2.4 分析结果 | 第109-110页 |
6.2.5 政策效应 | 第110-111页 |
6.3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工业响应机制 | 第111-114页 |
6.3.1 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政策 | 第111-112页 |
6.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第112-113页 |
6.3.3 分析结果与政策效应 | 第113-114页 |
6.4 洱海流域系统耦合的旅游业响应机制 | 第114-117页 |
6.4.1 旅游业点源污染治理政策 | 第114-115页 |
6.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第115-116页 |
6.4.3 分析结果与政策效应 | 第116-11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7 洱海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 第120-129页 |
7.1 空间定位优化模式 | 第120-122页 |
7.1.1 产业体系功能定位 | 第120-121页 |
7.1.2 产业空间功能定位 | 第121-122页 |
7.2 产业生态化模式 | 第122-124页 |
7.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第122-123页 |
7.2.2 促进工业生态化转型 | 第123-124页 |
7.2.3 创新旅游业新业态 | 第124页 |
7.3 多中心治理模式 | 第124-128页 |
7.3.1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心,强化政府引导 | 第124-126页 |
7.3.2 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突出市场主导 | 第126-127页 |
7.3.3 以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为导向,促进自我管理 | 第127-128页 |
7.4 小结 | 第128-12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9-130页 |
8.2 研究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