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图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高粱起源及其分布 | 第11页 |
1.1.2 高粱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1.1.3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概况 | 第13页 |
1.1.4 黑龙江省高粱分布 | 第13-14页 |
1.1.5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内、国外现状 | 第14-16页 |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3.1 矮高粱绥杂 7 号需肥量试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 | 第21-24页 |
3.1.1 生育期调查结果 | 第21页 |
3.1.2 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3.1.3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与施肥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3.1.4 产量分析 | 第23-24页 |
3.2 矮高粱绥杂 7 号需肥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3.2.1 产量预测预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5页 |
3.3 矮高粱绥杂 7 号密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3.3.1 不同处理对绥杂 7 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2 绥杂 7 号密度试验各考种项目数据分析 | 第26-31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4.1 讨论 | 第31页 |
4.1.1 试验设计的优缺点 | 第31页 |
4.1.2 密度对矮高粱绥杂 7 号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1页 |
4.1.3 密度、施肥量对矮高粱绥杂 7 号产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2 结论 | 第31-33页 |
4.2.1 矮高粱绥杂 7 号的产量预测预控模型 | 第31-32页 |
4.2.2 矮高粱绥杂 7 号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关系 | 第32页 |
4.2.3 矮高粱绥杂 7 号产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4.2.4 矮高粱绥杂 7 号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4.2.5 矮高粱绥杂 7 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矮高粱绥杂 7 号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 第33-35页 |
5.1 绥杂 7 号栽培方式 | 第33页 |
5.2 矮高粱绥杂 7 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第33-35页 |
5.2.1 抓全苗措施 | 第33页 |
5.2.2 病虫害防治 | 第33页 |
5.2.3 科学控草 | 第33-34页 |
5.2.4 科学施肥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