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临床研究 | 第11-2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二) 中医辩证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三) 评分标准 | 第12-13页 |
(四)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五)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六) 实验病例中止标准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患者分组 | 第13-14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4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三、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4-15页 |
(一)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 第14-15页 |
(二) 中医症状疗效评分标准: | 第15页 |
(三) 局部体征疗效评分标准: | 第15页 |
四、 统计学处理 | 第15页 |
五、 研究结果 | 第15-20页 |
(一)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第15-16页 |
(二)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第16页 |
(三)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综合疗效比较 | 第16-17页 |
(四)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综合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五)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局部体征积分减少率、疗效指数比较 | 第18-19页 |
(六) 治疗组各年龄段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第19页 |
(七) 治疗组综合疗效与患者分娩流产史的关系比较 | 第19页 |
(八) 治疗组综合疗效与患者病程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讨论 | 第20-37页 |
一、 立题依据 | 第20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发病机制 | 第20-22页 |
(二) 中医对 SPID 的认识 | 第22-24页 |
三、 中药疗效分析及组方配伍特点 | 第24-31页 |
(一) 化瘀散的方剂组成 | 第24页 |
(二) 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 第24-28页 |
(三) 化瘀散组方配伍特点 | 第28-31页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5页 |
五、 疗效分析 | 第35-37页 |
(一) 综合疗效分析 | 第35页 |
(二)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35页 |
(三) 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第35页 |
(四) 治疗组中≤30 岁组与>30 岁组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第35页 |
(五) 治疗组中,有孕产史与无孕产史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第35页 |
(六)治疗组中病程>3 年组与≤3 年组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综述 | 第43-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