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酶化学、产物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2页
 1 研究背景及立题意义第15-16页
 2 基于不同底物特异性的褐藻胶裂解酶或酶系的研究进展第16-31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底物来源和结构组成第17-18页
   ·褐藻胶的酶解与非酶降解第18-20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三种不同分类方法第20-21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主要来源第21-22页
   ·受底物来源影响的褐藻胶裂解酶的底物专一性第22-23页
   ·褐藻胶裂解酶酶系作用方式及机理的系列研究第23-24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调控和定位第24页
   ·褐藻胶裂解酶酶活的测定方法第24-25页
   ·基于不同底物特异性的褐藻胶裂解酶及酶系的酶学性质第25-28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应用前景第28-29页
   ·褐藻胶酶解产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第29-30页
   ·小结第30-31页
 3 立题依据、研究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1-33页
   ·立题依据第31页
   ·研究目的第31-3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2页
第二章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酶化学第42-78页
 引言第42页
 1 产酶菌株(HZJ216)的菌种鉴定第42-47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6页
     ·材料与试剂第43页
       ·试剂第43页
       ·培养基第43页
     ·主要设备第43-44页
     ·实验方法第44-46页
       ·菌株培养第44页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4-46页
   ·结果与讨论第46-47页
     ·PCR 扩增及 BLAST 比对结果第46页
     ·基于进化树结果的生理生化鉴定第46-47页
 2 菌株的产酶发酵培养第47-52页
   ·材料与方法第48-51页
     ·实验材料第48-49页
       ·菌种和培养基第48页
       ·实验设备第48-49页
     ·实验方法第49-51页
       ·菌株发酵培养第49页
       ·酶活的测定第49-51页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紫外法第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2页
     ·菌株发酵第51页
     ·菌株发酵产褐藻胶裂解酶的酶活测定第51-52页
 3.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分离纯化第52-56页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材料与试剂第52页
     ·主要仪器第52-53页
     ·实验方法第53-54页
       ·粗酶液的制备第53页
       ·组成酶系各单体酶的分离纯化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56页
     ·组成褐藻胶裂解酶系各单体酶的分离纯化第54-56页
 4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酶学性质第56-73页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材料与试剂第56页
     ·主要设备第56-57页
     ·实验方法第57-58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第57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第57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热稳定性实验第57页
       ·金属离子对褐藻胶裂解酶酶活力的影响第57-58页
       ·褐藻胶裂解酶底物特异性的初步判断第58页
       ·褐藻胶裂解酶N 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73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第58-59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最适pH 值和最适温度第59-61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热稳定性实验第61-62页
     ·金属离子对褐藻胶裂解酶活性的影响第62-64页
     ·褐藻胶裂解酶底物特异性的初步判断第64-65页
     ·蛋白质N 端氨基酸序列测定第65-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第三章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酶解产物分析第78-97页
 引言第78-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9-82页
   ·试剂与设备第79-80页
     ·原料第79页
     ·层析柱及填料第79页
     ·化学试剂第7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79-80页
   ·实验方法第80-82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制备第80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制备第80-81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分离纯化第81-82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结构鉴定第82页
       ·电喷雾电离质谱第82页
       ·NMR 谱第82页
 2. 结果和讨论第82-94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分离纯化第82-83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 ESI-MS 分析第83-85页
   ·褐藻胶酶解终产物的 NMR 分析第85-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第四章 褐藻胶裂解酶的 QM/MM 分子动力学模拟初步研究第97-120页
 引言第97-98页
 1 分子动力学模拟背景介绍第98-104页
   ·酶的催化第98-99页
     ·酶催化的稳定性第98-99页
     ·一般意义上的酸碱催化反应第99页
     ·动力学的底物辅助催化反应第99页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分子动力学模拟第99-100页
   ·模拟模型的结构和模拟条件第100-104页
   ·自由能变化第104页
 2 褐藻胶裂解酶 A1-II’活性中心环区的开放和关闭第104-109页
   ·实验方法第105-106页
     ·2CWS 和2Z42 环区的比较第105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2CWS 环区的开放与关闭第105-106页
   ·结果与讨论第106-109页
     ·2CWS 和2Z42 环区的比较第106-108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2CWS 环区的开放与关闭第108-109页
 3 褐藻胶裂解酶与其底物复合物结构的 QM/MM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第109-115页
   ·实验方法第110-111页
   ·结果与讨论第111-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第五章 褐藻胶裂解酶系的应用研究第120-144页
 引言第120-121页
 1 酶制剂的制备工艺第121-130页
   ·材料与方法第121-123页
     ·实验材料第121页
     ·实验方法第121-123页
       ·培养条件和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第121页
       ·酶活评价第121页
       ·褐藻胶裂解酶系粗酶的制备第121-122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Na+-K+依赖性第122页
       ·各种缓冲液对褐藻胶裂解酶酶活的影响第122-123页
       ·各种添加剂对液态褐藻胶裂解酶酶活的影响第123页
       ·固体酶的稳定性第123页
       ·酶制剂的质量检测第123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123页
   ·结果与讨论第123-130页
     ·褐藻胶裂解酶系酶活测定第123-124页
     ·Na~+-K~+依赖性特征第124-125页
     ·各种缓冲液对褐藻胶裂解酶酶活的影响第125-126页
     ·各种稳定剂对液态褐藻胶裂解酶稳定性的影响第126-128页
     ·固体酶的稳定性检测第128-129页
     ·酶制剂的质量检测第129-130页
 2 褐藻胶裂解酶在低粘度和超低粘度褐藻胶制备中的应用第130-141页
   ·材料与方法第130-133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30页
     ·主要仪器第130页
     ·实验方法第130-133页
       ·褐藻胶裂解酶的制备和酶活评价第130页
       ·褐藻胶提取率的计算第130-131页
       ·褐藻胶粘度的测定第131页
       ·低粘度和超低粘度褐藻胶的制备第131-132页
       ·酶控工艺和传统工艺比较第132-133页
   ·结果与讨论第133-141页
     ·酶液的制备第133页
     ·低粘度和超低粘度褐藻胶的制备第133-137页
     ·酶控工艺和传统工艺比较第137-141页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4页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第144-147页
 结论第144-146页
 展望第146-147页
创新点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个人简历第149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海物理环境对鳀鱼种群动态的影响--基于个体发育的生态动力模型研究
下一篇: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