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縮略词表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1 芸薹属作物(Brassicas)的历史和起源 | 第17-21页 |
1.1 芸薹属(Brassicas)的分类 | 第17-18页 |
1.2 白菜类作物(Brassica rapa)的类型、起源 | 第18-20页 |
1.3 芸薹属(Brassicas)种质库搜集 | 第20-21页 |
2 拟南芥开花时间调控网络研究 | 第21-26页 |
2.1 春化途径 | 第21-22页 |
2.2 光周期途径 | 第22-23页 |
2.3 自主途径 | 第23-24页 |
2.4 赤霉素途径 | 第24-25页 |
2.5 开花信号的整合 | 第25-26页 |
3 遗传图谱 | 第26-27页 |
3.1 作图群体的选择和建立 | 第27页 |
3.2 DNA分子标记 | 第27页 |
4 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 | 第27-37页 |
4.1 候选基因法 | 第28-29页 |
4.2 QTL定位 | 第29-32页 |
4.3 关联作图 | 第32-33页 |
4.4 比较作图 | 第33-36页 |
4.5 遗传基因组 | 第36-37页 |
5 白菜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变异的遗传结构 | 第39-79页 |
摘要 | 第39页 |
ABSTRACT | 第39-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8页 |
1.1 植株材料 | 第41-4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2-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71页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8页 |
2.2 多态性特异基因引物筛选 | 第48-49页 |
2.3 开花时间候选基因特异标记连锁图谱的特征分析 | 第49-53页 |
2.4 拟南芥与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候选基因的同线性比较 | 第53-61页 |
2.5 QTL定位与分析 | 第61-66页 |
2.6 基于Microarray的eQTL分析 | 第66-67页 |
2.7 基于实时定量的eQTL分析 | 第67-69页 |
2.8 遗传网络构建 | 第69-71页 |
3 讨论 | 第71-79页 |
3.1 引物设计和筛选 | 第71-72页 |
3.2 遗传连锁分析 | 第72-73页 |
3.3 开花时间QTL分析 | 第73-74页 |
3.4 BrFLC同源基因在开花时间中的作用 | 第74-75页 |
3.5 其它开花时间相关基因的作用 | 第75-76页 |
3.6 fQTL与eQTL比较分析 | 第76-79页 |
第三章 白菜类作物内标基因的实时定量鉴定 | 第79-93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79-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81-8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82-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2.1 候选内标基因表达谱 | 第86页 |
2.2 GeNorm分析 | 第86-87页 |
2.3 NormFinder分析 | 第87-89页 |
3 讨论 | 第89-93页 |
第四章 白菜类作物光周期开花时间变异研究 | 第93-115页 |
摘要 | 第93-94页 |
ABSTRACT | 第94-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3页 |
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第96-9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98-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3页 |
2.1 光周期敏感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2.2 光周期处理GI,CO和FT的实时定量表达研究 | 第104-106页 |
2.3 11份不同类型白菜类作物的等级聚类分析 | 第106-107页 |
2.4 大白菜CC-168光周期微阵列(Microarray)研究 | 第107-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5页 |
3.1 开花时间和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规律 | 第113页 |
3.2 GI-CO-FT调控植物开花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候选基因SSR标记的关联作图研究 | 第115-139页 |
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15-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24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117-119页 |
1.2 材料方法 | 第119-1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5页 |
2.1 自然群体SSR引物筛选 | 第124-125页 |
2.2 自然群体SSR多态性分析 | 第125-128页 |
2.3 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 | 第128-129页 |
2.4 开花时间的多样性 | 第129-131页 |
2.5 与开花时间相关联的等位基因 | 第131-135页 |
2.6 关联定位与传统定位共同的QTL | 第135页 |
3 讨论 | 第135-139页 |
3.1 白菜类作物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135页 |
3.2 白菜类作物开花时间的关联分析 | 第135-136页 |
3.3 关联定位与传统QTL作图比较分析 | 第136-137页 |
3.4 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白菜类作物叶片结构性状的遗传解析 | 第139-169页 |
摘要 | 第139页 |
ABSTRACT | 第139-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0-1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40-1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41-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2-167页 |
2.1 不同时期非条件叶片长度(包括叶柄/不包括叶柄)、叶柄长度、叶片宽度、叶型指数、叶色及叶片数的表型值分析 | 第142-150页 |
2.2 非条件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及叶型指数发育的动态QTL分析 | 第150-160页 |
2.3 条件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及叶柄长度发育的动态QTL分析 | 第160-164页 |
2.4 白菜类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叶片性状非条件和条件QTL总结 | 第164-167页 |
2.5 叶片性状候选基因筛选、定位 | 第167页 |
3 讨论 | 第167-169页 |
全文结论 | 第169-171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95页 |
附录 | 第195-2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9-251页 |
致谢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