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二氯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14页 |
1.2 DCM的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 第14-15页 |
1.2.1 DCM的来源和污染状况 | 第14页 |
1.2.2 DCM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DCM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15-16页 |
1.3.1 铜敏双火焰光度测定法 | 第15页 |
1.3.2 直接顶空气质联用法 | 第15-16页 |
1.3.3 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法 | 第16页 |
1.4 DCM污染的处理技术 | 第16-21页 |
1.4.1 物理化学法 | 第16-17页 |
1.4.2 生物降解技术 | 第17-21页 |
1.5 DCM的生物净化工艺 | 第21-22页 |
1.5.1 废气中DCM的生物净化 | 第21-22页 |
1.5.2 废水中DCM的生物净化 | 第22页 |
1.6 DCM生物降解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22-23页 |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1.7.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7.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3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7.4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DCM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38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2.1 材料和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6-28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4.1 降解菌的富集与驯化 | 第28-29页 |
2.4.2 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 第29页 |
2.4.3 降解菌种的保存 | 第29页 |
2.5 降解菌株的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 | 第29-32页 |
2.5.1 染色和形态观察 | 第29-30页 |
2.5.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0-32页 |
2.6 分离菌株的全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32页 |
2.7 降解菌16S rDNA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 第32-34页 |
2.7.1 菌株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2.7.2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33页 |
2.7.3 遗传距离矩阵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3-34页 |
2.8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2.8.1 DCM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4页 |
2.8.2 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34页 |
2.8.3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4-35页 |
2.8.4 分离菌株的全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35-36页 |
2.8.5 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条件优化的研究 | 第38-61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1 菌种 | 第38页 |
3.2.2 培养基 | 第38-39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及检测方法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3.1 菌浓度-吸光度曲线绘制 | 第39页 |
3.3.2 菌株M.rhodesianumH13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3.3.3 培养基初始pH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3.3.4 供氧条件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3.3.5 温度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0页 |
3.3.6 氮源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7 不同(NH_4)_2SO_4浓度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3.3.8 DCM浓度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3.3.9 液-液双相体系降解高浓度DCM的研究 | 第41页 |
3.4 响应面法优化M.rhodesianumH13菌体的降解条件 | 第41-43页 |
3.4.1 Plackett-Burman设计 | 第42页 |
3.4.2 中心组合实验 | 第42-43页 |
3.4.3 响应面分析及最优水平确定 | 第43页 |
3.4.4 响应面分析结果的验证 | 第43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3-59页 |
3.5.1 M.rhodesianumH13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3-44页 |
3.5.2 培养基初始pH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3 供氧条件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4 温度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5 氮源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6 不同(NH_4)_2SO_4浓度对M.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7 DCM浓度对M rhodesianumH13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3.5.8 液-液双相体系降解高浓度DCM的研究 | 第52-53页 |
3.5.9 响应面法优化M.rhodesianumH13菌体的降解条件 | 第53-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菌体扩大培养的前期条件及菌剂制备的研究 | 第61-69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4.3.1 适宜碳源的选择 | 第61-62页 |
4.3.2 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62页 |
4.3.3 最佳时间的选择 | 第62页 |
4.3.4 菌剂的制备 | 第62-63页 |
4.3.5 菌剂对DCM降解性的测定 | 第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68页 |
4.4.1 碳源的选择 | 第63-64页 |
4.4.2 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64-65页 |
4.4.3 最佳时间的选择 | 第65-67页 |
4.4.4 菌剂的制备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5.1 实验结论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