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浙江省嵊州市崇仁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研究对象第10-11页
        1.1.1 主要概念界定第10-11页
        1.1.2 崇仁古村概述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1.3.1 古村落的研究价值第12-13页
        1.3.2 崇仁古村的研究价值第13-14页
    1.4 国内及国外相关研究第14-15页
        1.4.1 国内关于古村落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2 国外关于古村落的相关研究第15页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构第15-17页
        1.5.1 课题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2 课题研究结构第16-17页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7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2章 崇仁古村人居环境背景概述第19-34页
    2.1 崇仁古村的自然背景第19-21页
        2.1.1 嵊州市区位特征第19-20页
        2.1.2 崇仁古村区位特征第20页
        2.1.3 崇仁古村地形地貌第20-21页
        2.1.4 崇仁古村气候特征第21页
    2.2 崇仁古村的历史背景第21-24页
        2.2.1 嵊州市历史沿革第21-22页
        2.2.2 崇仁古村历史沿革第22-24页
        2.2.3 崇仁古村姓氏渊源第24页
    2.3 崇仁古村的地域文化背景第24-29页
        2.3.1 崇仁裘氏义门第24-28页
        2.3.2 商业概况第28页
        2.3.3 民居文化第28-29页
        2.3.4 民俗文化第29页
    2.4 崇仁古村的人居环境发展阶段第29-33页
        2.4.1 村落的初期阶段第29-30页
        2.4.2 村落的启蒙阶段第30-31页
        2.4.3 村落的发展阶段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崇仁古村人居环境聚落研究第34-61页
    3.1 崇仁古村聚落概述第34-36页
    3.2 崇仁古村的选址第36-43页
        3.2.1 崇仁古村的选址形制第36-37页
        3.2.2 风水观念引导下的选址第37-40页
        3.2.3 世外桃源模式下的选址第40-41页
        3.2.4 耕读文化下的选址第41-42页
        3.2.5 保护安全意识下的选址第42-43页
    3.3 崇仁古村的结构布局第43-50页
        3.3.1 “一纵三横上下裘”的布局形制第43-44页
        3.3.2 结构布局形制衍变分析第44-47页
        3.3.3 “水体”影响下的村落结构布局第47-49页
        3.3.4 宗族血脉影响下的村落结构布局第49-50页
    3.4 崇仁古村的街巷空间第50-56页
        3.4.1 崇仁古村的街巷形制第50-51页
        3.4.2 等级尺度分明的街巷第51-52页
        3.4.3 空间变化丰富的街巷第52-56页
    3.5 崇仁古村的人居聚落环境特色第56-60页
        3.5.1 山水画境的追求——崇仁十景第56-59页
        3.5.2 “人与自然”二位一体的和谐共存第59页
        3.5.3 素净淡雅的环境意象第59-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崇仁古村人居环境建筑研究第61-95页
    4.1 崇仁古村民居建筑的形制与特征第61-69页
        4.1.1 台门建筑概念解析第61页
        4.1.2 崇仁老台门建筑形制第61-67页
        4.1.3 合院式的台门建筑组合与布局第67-69页
    4.2 崇仁古村台门建筑空间组成与功能第69-73页
        4.2.1 天井第69-71页
        4.2.2 正厅第71-73页
        4.2.3 正房第73页
        4.2.4 厢房第73页
    4.3 崇仁古村台门建筑空间层次形态第73-77页
        4.3.1 街道至建筑过渡——台门斗第73-74页
        4.3.2 建筑与建筑的连结——跨街楼第74-75页
        4.3.3 建筑的中心——天井第75-76页
        4.3.4 建筑院落与室内的咬合——环廊第76-77页
    4.4 崇仁古村台门建筑装饰与细部第77-83页
        4.4.1 门第77-78页
        4.4.2 窗第78-80页
        4.4.3 墙第80-81页
        4.4.4 牛腿第81-82页
        4.4.5 额枋第82-83页
    4.5 崇仁古村公共建筑——玉山公祠第83-88页
        4.5.1 裘氏义门与玉山公祠第83页
        4.5.2 玉山公祠建筑空间形制特征第83-85页
        4.5.3 玉山公祠建筑装饰与细部第85-88页
    4.6 崇仁古村历史建筑设施存留一览表与历史宗祠一览表第88-90页
    4.7 崇仁老台门建筑的特色第90-94页
        4.7.1 血脉族亲第90页
        4.7.2 虚实疏密第90-92页
        4.7.3 内外通透第92-93页
        4.7.4 白贲极上第93-94页
    4.8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崇仁古村五联台门建筑群分析第95-108页
    5.1 五联台门概述第95-99页
        5.1.1 五联台门的组成与形制第96-97页
        5.1.2 裘氏义门与五联台门第97-99页
    5.2 云和台门第99-101页
        5.2.1 云和台门概述第99-100页
        5.2.2 建筑空间形制和组成第100页
        5.2.3 建筑装饰与细部第100-101页
    5.3 静轩台门第101-102页
        5.3.1 静轩台门概述第101页
        5.3.2 建筑空间形制和组成第101-102页
        5.3.3 建筑装饰与细部第102页
    5.4 樵溪台门第102-104页
        5.4.1 樵溪台门概述第102-103页
        5.4.2 建筑空间形制和组成第103页
        5.4.3 建筑装饰与细部第103-104页
    5.5 大夫第台门第104-105页
        5.5.1 大夫第台门概述第104页
        5.5.2 建筑空间形制和组成第104-105页
        5.5.3 建筑装饰与细部第105页
    5.6 老屋台门第105-107页
        5.6.1 老屋台门概述第105-106页
        5.6.2 建筑空间形制和组成第106-107页
        5.6.3 建筑装饰与细部第107页
    5.7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6章 崇仁古村的保护与再生第108-118页
    6.1 崇仁古村现状与问题第108-110页
        6.1.1 崇仁古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第108-109页
        6.1.2 崇仁古村现代生活方式与古村保护冲突问题第109页
        6.1.3 崇仁古村历史建筑寿命与倒塌问题第109-110页
    6.2 崇仁古村的保护第110-112页
        6.2.1 崇仁古村的保护原则第110-111页
        6.2.2 崇仁古村的保护措施第111-112页
    6.3 崇仁古村老台门建筑的“再生”第112-118页
        6.3.1 什么是建筑的“再生”第112页
        6.3.2 建筑“再生”的原则第112-114页
        6.3.3 老台门“再生”的拟方案第114-118页
第7章 总结第118-120页
    7.1 崇仁古村人居环境特点总结第118-119页
        7.1.1 一个核心第118页
        7.1.2 两种组成第118页
        7.1.3 三特色第118-119页
    7.2 崇仁古村保护与再生的思考总结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LT、D-D、FIB及肿瘤标志物与肺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下一篇:术前凝血检测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