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有机废弃物的堆肥研究 | 第12-14页 |
1.2.1 好氧堆肥 | 第12-13页 |
1.2.2 厌氧堆肥 | 第13-14页 |
1.3 有机肥的肥效研究 | 第14-19页 |
1.3.1 有机肥的直接施用 | 第14-15页 |
1.3.2 无机有机肥配施 | 第15页 |
1.3.3 影响堆肥产品肥效的因素 | 第15-19页 |
1.3.3.1 重金属 | 第15-16页 |
1.3.3.2 基本养分 | 第16-17页 |
1.3.3.3 腐熟度 | 第17-19页 |
1.4 水溶性有机物(DOM)的肥效研究 | 第19-21页 |
1.4.1 DOM的定义与组成 | 第19页 |
1.4.2 DOM对作物的作用 | 第19页 |
1.4.3 DOM对土壤的作用 | 第19-21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2.1 不同堆肥工艺对鸡粪堆肥产品特性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3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2 不同堆肥水溶性有机物对玉米植株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3-26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3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3 有机肥厂不同DOC含量的有机肥盆栽肥效试验 | 第26-27页 |
2.3.1 供试材料 | 第26-27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2.3.3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4 不同堆肥工艺获得的不同DOC含量有机肥盆栽肥效试验 | 第27-28页 |
2.4.1 供试材料 | 第27-28页 |
2.4.2 试验设计 | 第28页 |
2.4.3 试验测定方法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1页 |
3.1 不同堆肥工艺下鸡粪堆肥的腐熟动态变化 | 第28-36页 |
3.1.1 堆肥罐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温度的变化 | 第28-29页 |
3.1.2 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中有机质的变化 | 第29-30页 |
3.1.3 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中腐殖酸的变化 | 第30-31页 |
3.1.4 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中总氮、总磷、总钾及总养分(氮+磷+钾)的变化 | 第31-32页 |
3.1.5 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中水溶性碳的变化 | 第32-35页 |
3.1.6 培养箱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DOM红外光谱的分析 | 第35-36页 |
3.1.7 不同供氧状态下堆肥中种子发芽系数的变化 | 第36页 |
3.2 不同堆肥水溶性有机物对植株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6-45页 |
3.2.1 对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2 对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3 对土壤pH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4 对土壤水溶性碳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5 对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6 水溶性有机物与植株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3.3 有机肥厂不同DOC含量的有机肥盆栽肥效试验 | 第45-48页 |
3.3.1 有机肥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和株高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2 有机肥对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植株生物量与有机肥的主要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3.4 不同堆肥工艺获得的不同DOC含量有机肥盆栽肥效试验 | 第48-51页 |
3.4.1 有机肥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和株高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2 有机肥对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9页 |
3.4.3 有机肥对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4 有机肥DOC含量与其肥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1-58页 |
4.1 讨论 | 第51-56页 |
4.1.1 不同堆肥工艺对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2 不同堆肥工艺对堆肥过程中其他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3 水溶性有机物对玉米植株产量因子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4 水溶性有机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5 水溶性有机物与作物产量及堆肥质量的关系 | 第55-56页 |
4.1.6 展望 | 第56页 |
4.2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