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1.3.2 系统协调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镇化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 第18-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城镇化 | 第18-20页 |
2.1.2 协调及其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系统论 | 第21页 |
2.2.2 协同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2.4 经济控制论 | 第22-23页 |
2.3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2.3.1 人口城镇化 | 第24-25页 |
2.3.2 经济城镇化 | 第25-26页 |
2.3.3 社会城镇化 | 第26-28页 |
2.3.4 空间城镇化 | 第28-30页 |
第3章 城镇化协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30-37页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3.1.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0页 |
3.1.2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0-32页 |
3.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2-34页 |
3.3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 第34-37页 |
3.3.1 协调度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3.2 协调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第4章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协调性实证分析 | 第37-53页 |
4.1 江苏省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37-45页 |
4.1.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37页 |
4.1.2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主成分及特征值 | 第37-39页 |
4.1.3 计算江苏省各个城镇化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 第39-45页 |
4.2 江苏省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城镇化协调性分析 | 第45-53页 |
4.2.1 协调系数实证分析 | 第45-48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4.2.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59-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