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滑坡的形成机制 | 第12-14页 |
1.2.2 滑坡防治措施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质概况 | 第18-2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2 气象水文特征 | 第20-21页 |
2.2.1 气象特征 | 第20-21页 |
2.2.2 河流水文特征 | 第21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2-23页 |
2.5 研究区滑坡基本地质条件 | 第23-27页 |
2.5.1 自然地理 | 第23-24页 |
2.5.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7页 |
2.6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公路滑坡特征和滑坡分类 | 第28-38页 |
3.1 滑坡的基本特征 | 第28-36页 |
3.1.1 铜高速公路K137+080~K137+200右侧滑坡 | 第28-31页 |
3.1.2 铜黄高速K115+260~K115+462左侧滑坡 | 第31-32页 |
3.1.3 铜黄高速K121+565~K121+760右侧边坡滑塌 | 第32-35页 |
3.1.4 铜黄高速K131+620左侧滑坡 | 第35-36页 |
3.2 滑坡分类 | 第36-37页 |
3.2.1 按滑坡的受力状态分类 | 第36-37页 |
3.2.2 按动力成因分类 | 第37页 |
3.2.3 按主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分类 | 第37页 |
3.2.4 按物质组成分类 | 第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 第38-43页 |
4.1 滑动面形成的工程地质分析 | 第38页 |
4.2 降雨及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工程开挖对滑坡的诱发作用 | 第39-40页 |
4.4 铜黄高速滑坡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4.4.1 降雨及地下水 | 第40页 |
4.4.2 软弱结构面(老滑坡滑动面暴露) | 第40-41页 |
4.4.3 高临空条件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滑坡工程治理措施 | 第43-50页 |
5.1 滑坡防治技术概述 | 第43-44页 |
5.2 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 第44-45页 |
5.3 铜黄高速公路滑坡治理措施 | 第45-50页 |
5.3.1 针对地下水的治理对策 | 第46-47页 |
5.3.2 针对软弱结构面为敏感因素的滑坡治理对策 | 第47-48页 |
5.3.3 针对临空面为最敏感因素的滑坡治理对策 | 第48-5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