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7页 |
| 一、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文化外交"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五、相关概念比较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文化外交的本质、表现与实现途径 | 第17-21页 |
| 一、文化外交就是文化软权力外交 | 第17-18页 |
| (一) 文化软权力的概念 | 第17页 |
| (二) 文化软权力的特点 | 第17-18页 |
| 二、文化外交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 | 第18-21页 |
| (一) 文化外交的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 (二) 文化外交的方式和途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宏观视角下的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特征 | 第21-31页 |
| 一、宏观视角研究的切入点:项目总体数据分析 | 第21-26页 |
| (一) 参与人数及资金的量性分析 | 第22-24页 |
| (二) 参与人数及资金总量的地区分布情况 | 第24-26页 |
| (三) 项目资金来源情况 | 第26页 |
| 二、宏观数据研究结果分析: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的三大特征 | 第26-31页 |
| (一) 目的性强,服务于国家利益 | 第27-28页 |
| (二) 灵活多变,紧跟时局变化 | 第28-29页 |
| (三) 政府主导,文化交流的单向性明显 | 第29-31页 |
| 第三章:微观视角下的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特点 | 第31-39页 |
| 一、三个具体交流项目 | 第31-36页 |
| (一) 短期接待家庭项目(Arrival Host Families) | 第31-32页 |
| (二) 未来领袖交流计划(Future Leader Exchange Program/FLEX) | 第32-34页 |
| (三) 爵士大使项目(Jazz Ambassadors Program/JA Program) | 第34-36页 |
| 二、三个项目的个案分析比较—微观角度看当代美国文化外交 | 第36-39页 |
| (一)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目标明确,准备充分 | 第36页 |
| (二) 项目进行过程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隐蔽的外交特性 | 第36-37页 |
| (三) 项目结束后期阶段:注重反馈,维系后期私人联系,延续性强 | 第37-39页 |
| 第四章:评价与思考 | 第39-47页 |
| 一、对当代美国文化外交实践的评价 | 第39-42页 |
| (一) 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的成功之处 | 第39-41页 |
| (二) 当代美国文化外交实施过程中的败笔 | 第41-42页 |
| 二、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 | 第42-47页 |
| (一) 我们拿什么奉献给世界? | 第43-45页 |
| (二) 摆脱浓郁的官方宣传色彩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注释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