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设计与建设论文--凿岩爆破工程论文--爆破工程论文

爆破震动效应及其灾害的主动控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0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4-27页
        1.2.1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及其危害机制第14-15页
        1.2.2 爆破震动监测第15-17页
        1.2.3 爆破震动信号分析技术第17-20页
        1.2.4 爆破震动峰值强度预测第20-22页
        1.2.5 爆破震动安全判据第22-26页
        1.2.6 爆破震动危害控制第26-27页
    1.3 小结第27-30页
第二章 爆破震动信号的小波及小波包分析技术第30-46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小波及小波包分析理论第30-37页
        2.2.1 小波分析理论第30-34页
        2.2.2 小波包分析理论第34-36页
        2.2.3 小波及小波包分析算法的实现第36-37页
    2.3 爆破震动信号小波及小波包分析技术第37-44页
        2.3.1 爆破震动信号小波分析技术第37-41页
        2.3.2 爆破震动信号小波包分析技术第41-44页
    2.4 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爆破震动信号不同频带的能量分布特征第46-66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爆破震动监测试验第46-48页
        3.2.1 爆破震动测试系统第46-47页
        3.2.2 爆破震动现场测试第47-48页
    3.3 爆破震动信号频带能量分布规律的小波包分析第48-63页
        3.3.1 小波包分解深度的确定第48页
        3.3.2 小波包基的选择第48页
        3.3.3 待分析信号的选取原则第48-49页
        3.3.4 爆破震动信号的频带能量分布特征分析第49-55页
        3.3.5 爆破条件对爆破震动信号频带能量分布的影响第55-63页
    3.4 小结第63-66页
第四章 结构体对爆破震动的动态响应特征第66-81页
    4.1 前言第66页
    4.2 反应谱理论及其数值计算第66-72页
        4.2.1 反应谱理论第66-69页
        4.2.2 反应谱的数值计算第69-72页
        4.2.3 反应谱计算的实现第72页
    4.3 爆破条件对爆破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第72-80页
        4.3.1 单段爆破震动反应谱的特征分析第72-74页
        4.3.2 多段微差爆破震动反应谱的特征分析第74-77页
        4.3.3 爆炸参量对爆破震动反应谱的影响第77-80页
    4.4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第81-95页
    5.1 前言第81页
    5.2 基于实测爆破震动资料分析的干扰降震法第81-86页
        5.2.1 普通微差干扰降震法的原理第81-82页
        5.2.2 普通干扰降震法的局限性第82-84页
        5.2.3 基于实测爆破震动信号分析的干扰降震法第84-86页
    5.3 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实例分析第86-94页
        5.3.1 微差延期时间的识别第86-88页
        5.3.2 微差爆破震动信号的分离第88-91页
        5.3.3 爆破震动灾害主动控制第91-94页
    5.4 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爆破震动危害机制与安全评估第95-113页
    6.1 前言第95页
    6.2 爆破震动强度特性及其危害机制的理论分析第95-101页
        6.2.1 爆破震动的幅值强度特性及其在震动危害中的作用第95-98页
        6.2.2 爆破震动的频谱特性及其在危害中的作用第98-99页
        6.2.3 爆破震动持时特性及其在危害中的作用第99-100页
        6.2.4 爆破震动危害机制第100-101页
    6.3 已有爆破震动安全判据的局限性第101页
    6.4 基于小波分析时-能密度法的爆破震动损伤统一安全判据第101-111页
        6.4.1 爆破震动信号时-能密度曲线与爆破震动三要素的关系第101-103页
        6.4.2 爆破震动损伤统一安全判据的依据第103-104页
        6.4.3 现场调查与判据计算第104-111页
    6.5 小结第111-11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3-116页
    7.1 结论第113-114页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7页
附录第127-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学术论文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72例初治Rosai-Dorfman病复发/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下一篇:重庆市主城区医养结合模式融入居家养老中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