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土地覆盖研究综述 | 第14-37页 |
第一节 全球变化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土地覆盖概念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土地覆盖研究回顾 | 第17-33页 |
3.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提出 | 第17-18页 |
3.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机制研究 | 第18-20页 |
3.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 第20-22页 |
3.4 国际上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项目 | 第22-26页 |
3.5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3.5.1 与LUCC有关的重大项目情况 | 第26-28页 |
3.5.2 中国学者在LUCC理论方面的贡献 | 第28-32页 |
3.5.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安全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定量遥感在土地覆盖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4.1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类型识别 | 第33-35页 |
4.2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 第35-36页 |
4.3 定量遥感是当前遥感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 第36页 |
4.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定量遥感研究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土地覆盖体系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土地覆盖内涵的发展 | 第37页 |
第二节 土地覆盖的空间和尺度特征 | 第37-41页 |
2.1 土地覆盖具有空间特征 | 第37-38页 |
2.2 土地覆盖具有尺度特征 | 第38-40页 |
2.2.1 景观生态学关注的尺度问题 | 第38-39页 |
2.2.2 不同比例尺植被图的植被分类单位 | 第39页 |
2.2.3 土地覆盖的尺度特征 | 第39-40页 |
2.3 土地覆盖变化、景观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41-50页 |
3.1 对土地分类系统的思考 | 第42-43页 |
3.2 国内的一些重要土地分类系统 | 第43-45页 |
3.2.1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 第43页 |
3.2.2 中国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 第43-44页 |
3.2.3 中国植被编码体系 | 第44-45页 |
3.3 国外的一些重要土地分类系统 | 第45-50页 |
3.3.1 FAO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45页 |
3.3.2 美国国家土地覆盖数据NLCD的分类系统 | 第45-46页 |
3.3.3 IGBP的全球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46-47页 |
3.3.4 USG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47页 |
3.3.5 生物圈与大气圈传输分类系统 | 第47-48页 |
3.3.6 植被生命期分类系统 | 第48-49页 |
3.3.7 简单生物圈模型分类系统 | 第49页 |
3.3.8 简单生物圈2模型分类系统 | 第49-50页 |
3.3.9 定量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 | 第50页 |
第四节 定量化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 第50-54页 |
第三章 中国土地覆盖特征提取 | 第54-86页 |
第一节 中国陆面温度 | 第54-59页 |
1.1 陆地表面温度反演的物理基础 | 第54-55页 |
1.2 陆地表面温度反演的进展 | 第55-58页 |
1.2.1 分裂窗方法的原理 | 第55-56页 |
1.2.2 使用分裂窗方法反演陆面温度 | 第56-57页 |
1.2.3 误差分析 | 第57-58页 |
1.3 比辐射率ε的计算 | 第58-59页 |
1.4 反演中国陆面温度的方法 | 第59页 |
第二节 地表反照率 | 第59-62页 |
2.1 反演地表反照率的原理 | 第60-61页 |
2.2 计算反照率的方法进展 | 第61页 |
2.3 计算中国反照率的方法 | 第61-62页 |
第三节 中国NDVI | 第62-63页 |
3.1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 | 第62页 |
3.2 叶面积指数LAI | 第62页 |
3.3 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FPAR | 第62-63页 |
3.4 NDVI与LAI和FPAR的关系 | 第63页 |
第四节 中国NPP | 第63-75页 |
4.1 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及相关概念 | 第63-64页 |
4.1.1 总第一性生产力 | 第63页 |
4.1.2 净第一性生产力 | 第63-64页 |
4.1.3 生物量 | 第64页 |
4.2 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研究进展 | 第64-65页 |
4.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64页 |
4.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64-65页 |
4.3 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研究方法 | 第65-68页 |
4.3.1 气候模型 | 第65-67页 |
4.3.2 过程模型 | 第67-68页 |
4.3.3 光能利用率模型 | 第68页 |
4.4 中国陆地植被第一性生产力计算 | 第68-75页 |
4.4.1 模型总体结构 | 第69-70页 |
4.4.2 模型详述 | 第70-75页 |
第五节 基于生态系统观点的遥感土地覆盖分类 | 第75-86页 |
5.1 基于生态系统观点的遥感土地覆盖分类 | 第76-80页 |
5.1.1 遥感土地覆盖分类方法 | 第76-77页 |
5.1.2 土地覆盖分类体系 | 第77-78页 |
5.1.3 遥感生态分类参数和计算方法 | 第78-80页 |
5.1.4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分类指标 | 第80页 |
5.2 基于生态系统观点的中国遥感土地覆盖分类 | 第80-83页 |
5.2.1 数据 | 第81页 |
5.2.2 遥感分类参数的计算 | 第81页 |
5.2.3 遥感分类指标的计算 | 第81页 |
5.2.4 中国土地覆盖监督分类 | 第81页 |
5.2.5 分类精度分析 | 第81-83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83-86页 |
第四章 中国土地覆盖季相变化规律 | 第86-106页 |
第一节 中国陆面温度分布 | 第86-90页 |
1.1 数据 | 第86-87页 |
1.2 计算中国多年年和月平均陆面温度数据 | 第87页 |
1.3 中国陆面温度的年和季特征 | 第87-88页 |
1.4 中国陆面温度的年变化和年较差 | 第88-89页 |
1.5 中国LUCC样带上的年和月陆面温度变化 | 第89-90页 |
第二节 中国反照率变化 | 第90-92页 |
2.1 数据 | 第91页 |
2.2 中国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征 | 第91-92页 |
第三节 中国NDVI | 第92-98页 |
3.1 数据 | 第92页 |
3.2 主成分分析 | 第92-95页 |
3.2.1 计算每月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第93页 |
3.2.2 计算每月NDVI图象的均值 | 第93页 |
3.2.3 主成分变换 | 第93-94页 |
3.2.4 由NOAA-AVHRR多时相图象派生计算出四个生物学参数 | 第94-95页 |
3.2.5 计算前四个主分量与四个生物学参数图象的相关系数 | 第9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95-97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97-98页 |
第四节 中国NPP变化 | 第98-106页 |
4.1 数据 | 第98页 |
4.2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 第98-99页 |
4.3 中国陆地生志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 | 第99-106页 |
第五章 中国土地覆盖年际变化与环境影响分析 | 第106-120页 |
第一节 近20年中国植被指数NDVI反映的土地覆盖变化 | 第106-109页 |
1.1 NOAA-AVHRR数据 | 第106页 |
1.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第106页 |
1.3 计算年均NDVI数据 | 第106-10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7页 |
1.5 中国植被覆盖的变化分析 | 第107-108页 |
1.6 中国植被覆盖和气候变化的相关分析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近20年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分析 | 第109-112页 |
2.1 气象数据 | 第109页 |
2.2 可能蒸散率的计算方法 | 第10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09-110页 |
2.4 气候变化分析 | 第110-111页 |
2.5 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气候驱动分析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近20年中国陆面温度LST反映的土地覆盖变化 | 第112-120页 |
3.1 NOAA-AVHRR数据 | 第112页 |
3.2 计算陆面温度 | 第112页 |
3.3 计算年均LST数据 | 第112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112-113页 |
3.5 陆面温度变化分析 | 第113-120页 |
第六章 中国沙尘与土地覆盖关系遥感研究 | 第120-146页 |
第一节 东亚沙尘源地和沙尘输送路径的遥感研究 | 第120-125页 |
1.1 东亚沙尘研究区概况 | 第120-121页 |
1.2 数据 | 第121页 |
1.3 沙尘过程遥感研究 | 第121-123页 |
1.3.1 沙尘灾害源地分析 | 第122页 |
1.3.2 沙尘灾害移动路径分析 | 第122-123页 |
1.4 东亚沙尘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23-124页 |
1.5 结论与讨论 | 第124-125页 |
第二节 应用遥感技术估算东亚沙尘侵蚀量 | 第125-131页 |
2.1 数据 | 第125-126页 |
2.2 沙尘的确定 | 第126-127页 |
2.2.1 在NOAA-AVHRR影象上确定沙尘 | 第126页 |
2.2.2 通过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标确定沙尘 | 第126-127页 |
2.3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 | 第127-129页 |
2.3.1 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遥感反演原理 | 第127页 |
2.3.2 计算大气辐射传输 | 第127-128页 |
2.3.3 建立气溶胶光学厚度查找表 | 第128页 |
2.3.4 沙尘光学厚度t反演 | 第128-129页 |
2.4 一次东亚沙尘携沙量的具体估算 | 第129-130页 |
2.4.1 沙尘携沙量的估算方法 | 第129-130页 |
2.4.2 计算沙尘气溶胶携沙量 | 第130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风蚀对中国西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131-136页 |
3.1 数据 | 第1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32-134页 |
3.2.1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 第132-133页 |
3.2.2 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库C_(pool) | 第133页 |
3.2.3 风蚀所损失的土壤有机碳C_(erosion) | 第133-134页 |
3.3 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 第134-13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135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近50年中国沙尘发生趋势分析 | 第136-137页 |
第五节 土地覆盖变化与沙尘的关系研究 | 第137-14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土地覆盖研究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