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 货币角度 | 第11-12页 |
(二) 微观主体角度 | 第12-13页 |
(三) 信用角度 | 第13-14页 |
(四) 金融自由化角度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 对比分析法 | 第15页 |
(三) 实证分析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社会融资结构变化下我国金融脆弱性分析 | 第16-26页 |
一、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 | 第16-21页 |
(一) 银行信贷融资比重下降 | 第17-18页 |
(二) 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上升 | 第18-19页 |
(三) 影子银行融资发展迅速 | 第19-21页 |
二、我国金融脆弱性表现 | 第21-23页 |
(一) 商业银行脆弱性 | 第21页 |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脆弱性 | 第21-22页 |
(三) 资本市场脆弱性 | 第22页 |
(四) 对外交易中的金融脆弱性 | 第22-23页 |
三、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影响金融脆弱性的途径 | 第23-26页 |
(一) 影响金融脆弱性内部生成机制 | 第24页 |
(二) 影响金融脆弱性外部生成机制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脆弱性内生机制的影响 | 第26-37页 |
一、金融风险趋于复杂化 | 第26-29页 |
(一) 金融风险来源主体多样化 | 第26-28页 |
(二) 金融风险种类复杂化 | 第28-29页 |
(三) 金融风险传播渠道多样化 | 第29页 |
二、削弱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 第29-31页 |
(一) 弱化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 第30页 |
(二) 弱化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散机制 | 第30-31页 |
三、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风险变动的不利影响 | 第31-37页 |
(一) 信贷融资比重下降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二) 资本市场融资比重上升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三) 影子银行融资比重上升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脆弱性外生机制的影响 | 第37-43页 |
一、干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 | 第37-40页 |
(一) 干扰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 第37-38页 |
(二) 干扰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 | 第38-39页 |
(三) 干扰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 | 第39页 |
(四) 影响货币政策时滞 | 第39-40页 |
二、挑战传统金融监管 | 第40-43页 |
(一) 影子银行体系管理 | 第40-41页 |
(二) 金融创新管理 | 第41-42页 |
(三) 金融国际化管理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美国和德国不同社会融资模式下的金融脆弱性比较 | 第43-47页 |
一、美、德社会融资模式简介 | 第43-44页 |
二、不同社会融资结构下各国金融危机爆发情况 | 第44-45页 |
三、美、德部分金融脆弱性指标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变化对金融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7-53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47-48页 |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 第48-49页 |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49-50页 |
四、脉冲相应分析 | 第50-52页 |
五、实证分析结论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3-56页 |
一、改善银行经营管理,鼓励行业良性竞争 | 第53页 |
二、发展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 第53-54页 |
三、规范影子银行体系运作 | 第54页 |
(一) 强化表外业务监管 | 第54页 |
(二) 放宽市场准入,合理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 第54页 |
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 第54-56页 |
(一) 完善金融立法 | 第55页 |
(二)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 第55页 |
(三)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