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工具 | 第16-2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 | 第16-18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和失范行为 | 第18-19页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第19-22页 |
(一)城市化理论 | 第19-20页 |
(二)行为学理论 | 第20页 |
(三)社会失范理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现状和特点 | 第22-30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轻度行为失范 | 第22-23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重度行为失范 | 第23-24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特点分析 | 第24-30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行为特点 | 第24-26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心理特点 | 第26-27页 |
(三)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主体特点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30-40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外在因素 | 第30-36页 |
(一)制度和政策因素 | 第30-33页 |
(二)教育和人际关系因素 | 第33-34页 |
(三)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存在缺失 | 第34-36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行为失范的自身原因 | 第36-40页 |
(一)自我认知上出现偏差 | 第36-37页 |
(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产生思想落差 | 第37-38页 |
(三)城乡差异性导致融合困难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矫正新生代农民工失范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40-53页 |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 第40-44页 |
(一)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第40-41页 |
(二)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41-42页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2-43页 |
(四)建立良好的劳动就业环境 | 第43-44页 |
二、注重干预和引导,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44-47页 |
(一)注重城市文化建设,营造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 | 第44-45页 |
(二)注重舆论引导,发挥新闻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 第45-46页 |
(三)关注心理状况,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服务 | 第46-47页 |
三、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养 | 第47-50页 |
(一)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道德素质 | 第47-48页 |
(二)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 第48-49页 |
(三)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 | 第49-50页 |
四、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护途径 | 第50-53页 |
(一)健全工会组织,完善工会组织职能 | 第50页 |
(二)修订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50-51页 |
(三)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执法力度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