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右旋糖酐蔗糖酶分子改造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1.1 右旋糖酐蔗糖酶起源第17页
    1.2 右旋糖酐概述第17-19页
        1.2.1 右旋糖酐应用第17-18页
        1.2.2 右旋糖酐及产物的特异性第18-19页
    1.3 右旋糖酐蔗糖酶产生菌第19-22页
    1.4 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机制第22-23页
    1.5 右旋糖酐蔗糖酶结构第23-25页
    1.6 课题研究意义第25-26页
    1.7 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6-28页
第二章 右旋糖酐蔗糖酶分子截短突变研究第28-46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35页
        2.2.1 实验仪器第28-30页
        2.2.2 质粒与菌株第30页
        2.2.3 培养基第30-31页
        2.2.4 相关试剂配制第31-32页
        2.2.5 基因截短第32页
        2.2.6 重组质粒提取第32-33页
        2.2.7 PCR扩增第33页
        2.2.8 右旋糖酐蔗糖酶制备第33-34页
        2.2.9 酶活测定第34页
        2.2.10 HPLC检测第34页
        2.2.11 突变酶性质优化第34-35页
            1. 酶的最适反应pH值及pH稳定性第34-35页
            2.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第35页
    2.3 结论与分析第35-43页
        2.3.1 右旋糖酐蔗糖酶基因dex-YG比对分析第35页
        2.3.2 右旋糖酐蔗糖酶截短突变研究第35-37页
        2.3.3 截短突变基因构建、表达以及突变菌株测定第37-38页
        2.3.4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第38-39页
        2.3.5 酶的最适反应pH值第39-40页
        2.3.6 截短突变活性以及产物性质分析第40-43页
    2.4 小结第43-46页
第三章 右旋糖酐蔗糖酶定点突变及特异性分析第46-57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6-48页
        3.2.2 基因突变方法第48页
        3.2.3 引物设计第48-49页
        3.2.4 PCR产物消化第49-50页
        3.2.5 HPLC检测第50页
        3.2.6 糖苷键检测第50页
    3.3 结论与分析第50-56页
        3.3.1 分子对接模型分析以及突变位点选择第50-52页
        3.3.2 野生型以及突变型酶催化活性研究第52页
        3.3.3 突变酶合成糖酐键型分析研究第52-56页
    3.4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右旋糖酐蔗糖酶插入突变及不同键型右旋糖酐制备第57-72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7-62页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57-59页
        4.2.2 氨基酸插入方法第59-60页
        4.2.3 引物设计第60-61页
        4.2.4 红外光谱检测右旋糖酐特征官能团第61页
        4.2.5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产物结构第61页
        4.2.6 突变酶纯化制备第61-62页
        4.2.7 实验方案第62页
    4.3 结论与分析第62-70页
        4.3.1 蛋白模型分析第62-63页
        4.3.2 插入位点选择第63-64页
        4.3.3 PCR验证目的基因以及产物结果第64页
        4.3.4 突变酶表达SDS-PAGE检验第64-65页
        4.3.5 突变酶合成多糖热稳定测定第65-66页
        4.3.6 红外光谱检测第66-67页
        4.3.7 插入氨基酸突变型活性检测第67-69页
        4.3.8 氨基酸插入产物右旋糖酐性质检测第69-70页
    4.4 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仓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下一篇:肌醇六磷酸与肌醇合用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