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研究总体设计 | 第14-15页 |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5页 |
3.1 总体目标 | 第15页 |
3.2 具体目标 | 第15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职业紧张理论研究 | 第16-27页 |
一、职业紧张的概念 | 第16-17页 |
二、职业紧张的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三、职业紧张评估理论 | 第18-25页 |
3.1 工作压力认知交互理论 | 第19-20页 |
3.2 工作要求-自主性-社会支持模型 | 第20-21页 |
3.3 付出-回报失衡理论 | 第21-22页 |
3.4 其他理论 | 第22-23页 |
3.5 上述职业紧张理论的局限性 | 第23-25页 |
四、职业紧张评估方式 | 第25-26页 |
4.1 Mclean工作紧张问卷 | 第25页 |
4.2 职业紧张指数问卷 | 第25页 |
4.3 职业紧张量表 | 第25页 |
4.4 工作内容问卷 | 第25-26页 |
4.5 付出-回报失衡问卷 | 第2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职业紧张负担-资本理论模型及评价工具的构建 | 第27-54页 |
一、职业紧张负担-资本理论模型的成分 | 第27页 |
二、职业紧张负担-资本模型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定义 | 第27-29页 |
三、模型构建步骤及方法 | 第29-32页 |
3.1 模型实证假设 | 第29页 |
3.2 调查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29-32页 |
四、构建结果 | 第32-50页 |
4.1 样本构成分析 | 第32页 |
4.2 模型各维度间相关性分析 | 第32-34页 |
4.3 模型实证假设构建及检验 | 第34-42页 |
4.4 模型紧张判定ROC曲线分析 | 第42-43页 |
4.5 模型信效度检验 | 第43-47页 |
4.6 职业紧张负担-资本模型与目前主流模型的比较 | 第47-50页 |
五、本章讨论 | 第50-53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职业紧张负担-资本模型在职业紧张与早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54-12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54-56页 |
二、对象与方法 | 第56-59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三、结果 | 第59-112页 |
3.1 量表适用性分析 | 第60-66页 |
3.2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职业倦怠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66-91页 |
3.3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91-98页 |
3.4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98-105页 |
3.5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生活满意度的流行病学分析 | 第105-112页 |
四、讨论 | 第112-125页 |
4.1 关于研究工具的信效度的讨论 | 第112-114页 |
4.2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职业倦怠流行病学的讨论 | 第114-121页 |
4.3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抑郁障碍流行病学价值的讨论 | 第121-123页 |
4.4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睡眠障碍流行病学价值的讨论 | 第123-125页 |
4.5 工作负担-资本模型对生活满意度流行病学价值的讨论 | 第12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127-129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7-128页 |
二、研究主要创新 | 第128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8页 |
四、后续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40-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142-143页 |
附录 | 第143-163页 |
综述1 | 第143-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综述2 | 第150-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3页 |
工作负担-资本评估工具 | 第163-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