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前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2.1 肌衰减的概念和由来 | 第9-10页 |
1.2.2 肌衰减诊断方法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3 肌衰减评价指标的测量方法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2.2 实验测试法 | 第16-17页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17-18页 |
3.研究结果 | 第18-28页 |
3.1 BCA_Ⅱ与DXA的一致性 | 第18-20页 |
3.1.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第18页 |
3.1.2 Pearson相关系数 | 第18页 |
3.1.3 配对样本t检验 | 第18-19页 |
3.1.4 一致性生存曲线图示法评价BIA与DXA的一致性 | 第19-20页 |
3.2 不同诊断标准的患病率区间 | 第20-26页 |
3.2.1 受试者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3.2.2 应用AWGS、IWGS、EWGSOP、FNIH诊断标准计算的患病率 | 第21-24页 |
3.2.3 应用国际诊断标准计算的各个指标的患病率区间 | 第24-26页 |
3.3 TUG和STS的切点值 | 第26-28页 |
4.分析与讨论 | 第28-31页 |
4.1 BIA与DXA的一致性评价 | 第28-29页 |
4.1.1 Pearson相关系数 | 第28页 |
4.1.2 配对样本t检验 | 第28页 |
4.1.3 一致性生存分析图示法 | 第28-29页 |
4.2 国际标准患病率区间 | 第29-30页 |
4.3 TUG和STS法的最佳临界值 | 第30-31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31-32页 |
5.1 结论 | 第31页 |
5.2 展望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