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光互连技术简介 | 第9-10页 |
1.1.2 VCSEL对光互连的重要意义 | 第10页 |
1.1.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1页 |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VCSEL驱动器基本理论 | 第13-19页 |
2.1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 | 第13-14页 |
2.2 光源 | 第14-16页 |
2.2.1 激光二极管 | 第14-15页 |
2.2.2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 第15-16页 |
2.3 VCSEL驱动器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2.3.1 眼图 | 第16-17页 |
2.3.2 带宽 | 第17-18页 |
2.3.3 输出电流摆幅 | 第18页 |
2.3.4 抖动 | 第18页 |
2.3.5 功耗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VCSEL驱动器电路设计指标和整体方案 | 第19-29页 |
3.1 设计指标 | 第19-20页 |
3.2 工艺特点 | 第20-24页 |
3.2.1 CMOS器件限制带宽的因素 | 第21-22页 |
3.2.2 65nm CMOS工艺设计难点 | 第22页 |
3.2.3 工艺中的重要无源器件 | 第22-24页 |
3.3 整体设计方案 | 第24-28页 |
3.3.1 电流驱动 | 第24-25页 |
3.3.2 驱动器与光源的连接和VCSEL负载模型 | 第25页 |
3.3.3 键合线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4 预加重波形补偿技术提升眼图质量 | 第26-28页 |
3.3.5 负载特性变化对预加重波形补偿技术的影响 | 第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VCSEL电流驱动器电路设计 | 第29-51页 |
4.1 电路整体结构 | 第29-30页 |
4.2 驱动级 | 第30-34页 |
4.2.1 驱动级整体结构 | 第30页 |
4.2.2 驱动级单元电路 | 第30-31页 |
4.2.3 电源的考虑 | 第31页 |
4.2.4 防止预加重时调制电流减小 | 第31-32页 |
4.2.5 带“与”逻辑的电压开关 | 第32-33页 |
4.2.6 驱动级输入电容的确定 | 第33-34页 |
4.3 数字信号的缓冲和限幅放大器 | 第34-40页 |
4.3.1 整形原理 | 第35页 |
4.3.2 单元电路 | 第35-38页 |
4.3.3 缓冲和限幅放大器整体电路 | 第38-39页 |
4.3.4 限幅放大器和缓冲电路功能前仿真 | 第39-40页 |
4.4 压控延时电路 | 第40-44页 |
4.4.1 差分对时延产生原理 | 第40-41页 |
4.4.2 电压控制时延原理 | 第41-42页 |
4.4.3 单级延时电路 | 第42页 |
4.4.4 压控延时线 | 第42-43页 |
4.4.5 压控延时线电路功能前仿真 | 第43-44页 |
4.5 输入级 | 第44-45页 |
4.6 VCSEL驱动器电路前仿真 | 第45-49页 |
4.6.1 静态仿真结果 | 第46-48页 |
4.6.2 瞬态仿真结果 | 第48-49页 |
4.6.3 前仿真小结 | 第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版图设计与后仿 | 第51-59页 |
5.1 本次版图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51-52页 |
5.2 VCSEL驱动器电路版图 | 第52-54页 |
5.3 VCSEL驱动器电路后仿真 | 第54-58页 |
5.3.1 瞬态仿真结果 | 第54-58页 |
5.3.2 后仿真小结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