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之“神”格魅力--佛教文殊文化中的人格美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殊及文殊信仰文化 | 第12-20页 |
1.1 文殊 | 第12-13页 |
1.2 文殊信仰文化 | 第13-16页 |
1.2.1 文殊信仰及其兴起 | 第13-14页 |
1.2.2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与流行 | 第14-16页 |
1.3 文殊信仰的特殊性 | 第16-20页 |
第二章 文殊的“神”格及人格 | 第20-25页 |
2.1 文殊的“神”格 | 第20-22页 |
2.2 文殊的“神”格之人格含义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文殊文化中的人格美 | 第25-34页 |
3.1 般若智慧 | 第25-28页 |
3.1.1 般若智慧的定义 | 第25-26页 |
3.1.2 般若智慧的特征 | 第26-27页 |
3.1.3 般若智慧的境界 | 第27-28页 |
3.2 中道观 | 第28-31页 |
3.2.1 中道的形式 | 第28-30页 |
3.2.2 中道之境界 | 第30-31页 |
3.3 五字真言 | 第31-34页 |
3.3.1 真言 | 第31页 |
3.3.2 五字文殊法 | 第31-32页 |
3.3.3 真言及其诵念的作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文殊文化的启示及意义 | 第34-41页 |
4.1 人格美学的价值意义 | 第34-35页 |
4.2 正思维的启发意义 | 第35-37页 |
4.3 当代的启示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4-45页 |
承诺书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