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代国家劝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2-19页
    1.4 劝农概念的说明与界定第19-20页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0页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0-21页
        1.6.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6.2 研究方法第21页
    1.7 研究的创新点第21-23页
第二章 明代劝农官职的设置第23-34页
    2.1 明代劝农职责的设定第23-25页
        2.1.1 中央官员的劝农职责第23页
        2.1.2 地方官员的劝农职责第23-24页
        2.1.3 劝农职责的“弥散”化第24-25页
    2.2 明代劝农官的设置第25-31页
        2.2.1 劝农官的设置及沿革情况第25-28页
        2.2.2 关于劝农官设置的争议第28-29页
        2.2.3 明代设官劝农的困境第29-31页
    2.3 明代对官员劝农的监督第31-34页
        2.3.1 明代对官员劝农成绩的考核第31-32页
        2.3.2 明代对官员劝农的纠察第32-34页
第三章 明代的劝农仪式第34-43页
    3.1 先农与籍田礼第34-39页
        3.1.1 明代籍田礼的制定与沿革第34-36页
        3.1.2 明代籍田礼执行情况第36-39页
    3.2 先蚕与亲蚕礼第39-40页
        3.2.1 明代亲蚕礼的制定与沿革第39-40页
        3.2.2 明代亲蚕礼的执行情况第40页
    3.3 明代籍田礼与亲蚕礼的劝农功能第40-43页
第四章 明代国家劝课政策与劝农活动第43-55页
    4.1 明代对入籍良民的劝课第43-49页
        4.1.1 明代对入籍良民的劝课要求第43-44页
        4.1.2 明代对入籍良民的劝课办法第44-48页
        4.1.3 明代对被灾之民的劝课与赈济第48-49页
    4.2 明代对流民与逃户的劝课第49-51页
        4.2.1 明代流民问题与国家劝农的关系第49-50页
        4.2.2 明代对流民、逃户的劝课政策及其特点第50-51页
    4.3 明代对屯军的劝课第51-53页
        4.3.1 军屯的农业生产性质第51-52页
        4.3.2 明代对屯军的劝课政策及其特点第52-53页
    4.4 明代对其他农业劳动者的劝课第53-55页
第五章 明代国家劝农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第55-59页
    5.1 明代国家劝农的思想内涵第55-56页
        5.1.1 农本思想第55页
        5.1.2 民生思想第55-56页
        5.1.3 教化思想第56页
    5.2 明代国家劝农的特点第56-59页
        5.2.1 严厉与怀柔兼具第56-57页
        5.2.2 地方劝农的规范与强化第57-59页
第六章 明代国家劝农的作用第59-63页
    6.1 明代劝农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第59-60页
    6.2 明代劝农的社会教化作用第60-61页
    6.3 明代劝农的政治作用第61-63页
第七章 结论与余论第63-66页
    7.1 结论第63-64页
    7.2 余论:明代国家劝农对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87页
致谢第87-88页
作者简介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兴瑞女篮技战术特征分析
下一篇:一种基于CCAD的用于恒度色貌建模的样本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