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铁路许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初支优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初期支护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论文依托工程背景 | 第18-2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2.2 工程地质特征 | 第18-19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19页 |
2.2.3 不良地质 | 第19页 |
2.3 水文地质特性 | 第19-20页 |
2.3.1 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 第19-20页 |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 第20页 |
2.3.3 水的侵蚀性 | 第20页 |
2.4 隧道特征 | 第20-23页 |
2.4.1 纵断面地质图 | 第20-21页 |
2.4.2 围岩级别信息 | 第21-22页 |
2.4.3 施工工法 | 第22页 |
2.4.4 支护类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3-38页 |
3.1 隧道有限元极限状态分析法 | 第23-25页 |
3.1.1 强度折减法 | 第23-24页 |
3.1.2 有限元容重增加法 | 第24页 |
3.1.3 综合法 | 第24页 |
3.1.4 隧道失稳的判据 | 第24-25页 |
3.2 施做初支后洞室安全系数求解法 | 第25-26页 |
3.2.1 强度折减法 | 第25-26页 |
3.2.2 约束收敛曲线法 | 第26页 |
3.3 郑万铁路许良隧道稳定性评价 | 第26-38页 |
3.3.1 毛洞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 第28-30页 |
3.3.2 施做初支后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 第30-35页 |
3.3.3 许良隧道安全分区求解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初支-围岩压力分析 | 第38-43页 |
4.1 围岩特征曲线 | 第38-41页 |
4.1.1 应力释放率法 | 第38-39页 |
4.1.2 峰后围岩特征曲线求解 | 第39-41页 |
4.2 支护特征曲线求解 | 第41页 |
4.3 许良隧道特征曲线求解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许良隧道现场量测与验证性试验 | 第43-49页 |
5.1 监测概况 | 第43-44页 |
5.1.1 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 第43页 |
5.1.2 量测频率 | 第43-44页 |
5.2 隧道稳定性验证 | 第44-47页 |
5.3 初支稳定性验证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初支优化研究 | 第49-68页 |
6.1 理论分析 | 第49-50页 |
6.2 基于现场量测的优化分析 | 第50-59页 |
6.2.1 喷射混凝土的时间效应 | 第52-53页 |
6.2.2 实体单元衬砌弯矩轴力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6.2.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6.2.4 结论与建议 | 第59页 |
6.3 水泥基药卷与全长砂浆锚杆锚固效果对比试验 | 第59-68页 |
6.3.1 试验概况 | 第59-61页 |
6.3.2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 | 第61页 |
6.3.3 现场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1-65页 |
6.3.4 两种锚固方式下锚杆的拉拔试验 | 第65-67页 |
6.3.5 结论与建议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