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38页 | 
| 1.1 贵金属基纳米材料概论 | 第11-12页 | 
| 1.2 贵金属基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1.2.1 贵金属基纳米材料的结构效应 | 第12-17页 | 
| 1.2.2 贵金属基纳米材料的电催化应用 | 第17-22页 | 
| 1.3 贵金属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方法 | 第22-35页 | 
| 1.3.1 种子生长法 | 第22-26页 | 
| 1.3.2 相转移萃取法 | 第26-31页 | 
| 1.3.3 特殊方法 | 第31-35页 |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5-38页 |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 第2章 种子生长法合成的异质结构Cu-Pt合金纳米颗粒及其电催化特性 | 第38-52页 |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 2.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39页 | 
| 2.2.2 铜种子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39-40页 | 
| 2.2.3 不同形貌的Cu-Pt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40页 | 
| 2.2.4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40页 | 
|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0-41页 |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51页 | 
| 2.3.1 星状Cu-Pt纳米合金颗粒 | 第41-43页 | 
| 2.3.2 枝状和多面Cu-Pt纳米合金颗粒 | 第43-45页 | 
| 2.3.3 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 | 第45-46页 | 
| 2.3.4 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6-51页 | 
| 2.4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3章 基于结构演变方法制备的Cu3Pt纳米框架及其电催化特性 | 第52-69页 |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 3.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 第53-54页 | 
| 3.2.2 多面体Cu-Pt核壳结构的制备 | 第54页 | 
| 3.2.3 由Cu-Pt核壳结构到Cu3Pt合金结构的演变 | 第54页 | 
| 3.2.4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4-55页 | 
| 3.2.5 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8页 | 
| 3.3.1 Cu@Pt核壳结构纳米颗粒 | 第56-59页 | 
| 3.3.2 Cu3Pt合金结构纳米骨架 | 第59-61页 | 
| 3.3.3 由Cu-Pt核壳结构到Cu3Pt合金结构的演变及其机理 | 第61-64页 | 
| 3.3.4 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68页 | 
| 3.4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4章 基于相转移萃取技术制备的HgS纳米颗粒及其形貌调控 | 第69-85页 |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 4.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 第70页 | 
| 4.2.2 二价汞离子由水相转移到甲苯,油胺,油酸相 | 第70页 | 
| 4.2.3 不同温度下合成HgS纳米颗粒 | 第70-71页 | 
| 4.2.4 半导体异质结构HgS-Au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71页 | 
| 4.2.5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71-72页 | 
|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2-84页 | 
| 4.3.1 Hg(II)-DDA络合物的形成 | 第72-73页 | 
| 4.3.2 不同反应温度下合成的HgS纳米晶体 | 第73-78页 | 
| 4.3.3 控制油胺和油酸不同比例得到的HgS纳米晶体 | 第78-79页 | 
| 4.3.4 半导体异质结构HgS-Au纳米复合物 | 第79-84页 | 
| 4.4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5-88页 | 
| 5.1 结论 | 第85-86页 | 
| 5.2 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10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4-10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