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选题提出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3 海河的开发与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历史类文献 | 第11页 |
1.2.2 近代城市建设类文献 | 第11-12页 |
1.2.3 档案类文献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海河水系与海河治理 | 第15-35页 |
2.1 海河水系对天津发展的影响 | 第15-19页 |
2.1.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第15-16页 |
2.1.2 盐业的发展 | 第16页 |
2.1.3 河流漕运的发展 | 第16-17页 |
2.1.4 天津卫的形成 | 第17-19页 |
2.1.5 传统航运的衰败 | 第19页 |
2.2 海河工程局 | 第19-28页 |
2.2.1 海河整治前的状况 | 第19-20页 |
2.2.2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成立 | 第20-22页 |
2.2.3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更名 | 第22-25页 |
2.2.4 海河工程局的收入与支出 | 第25-28页 |
2.3 海河航道的治理 | 第28-35页 |
2.3.1 闭塞支渠与建造导流坝及护岸工程 | 第28-29页 |
2.3.2 河道裁湾取直工程 | 第29-32页 |
2.3.3 主干航道疏浚工程 | 第32-33页 |
2.3.4 主干航道破冰通航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海河沿岸土地的开发 | 第35-71页 |
3.1 土地开发的前期策划 | 第35-43页 |
3.1.1 土地开发的由来 | 第35-36页 |
3.1.2 土地开发前的环境 | 第36-38页 |
3.1.3 方案策划 | 第38-43页 |
3.2 海河西岸土地的开发 | 第43-66页 |
3.2.1 英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43-51页 |
3.2.2 法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51-55页 |
3.2.3 德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55-58页 |
3.2.4 日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58-61页 |
3.2.5 华界南市土地的开发 | 第61-62页 |
3.2.6 华界特一区湖北路土地的开发 | 第62-66页 |
3.3 海河东岸土地的开发 | 第66-71页 |
3.3.1 意租界、前奥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66-68页 |
3.3.2 前俄租界、前比租界土地的开发 | 第68页 |
3.3.3 特三区、特四区土地的开发 | 第68-71页 |
第四章 海河沿岸用地规划与建设 | 第71-103页 |
4.1 海河沿岸的规划 | 第71-83页 |
4.1.1 租界的用地规划 | 第71-74页 |
4.1.2 租界的道路规划 | 第74-79页 |
4.1.3 华界的规划布局 | 第79-83页 |
4.2 海河沿岸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83-93页 |
4.2.1 海河沿岸道路设施的建设 | 第83-86页 |
4.2.2 海河沿岸给排水设施的建设 | 第86-89页 |
4.2.3 海河沿岸电力设施的建设 | 第89-91页 |
4.2.4 海河沿岸电信设施的建设 | 第91-93页 |
4.3 海河沿岸的地价分析 | 第93-103页 |
4.3.1 土地属性的变化 | 第93页 |
4.3.2 海河西岸地价的变化 | 第93-100页 |
4.3.3 海河东岸地价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4.3.4 土地价格变化的原因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03-106页 |
5.1 近代海河沿岸开发建设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5.2 近代海河沿岸开发建设的启示 | 第104页 |
5.3 以往研究辩误 | 第104-105页 |
5.4 未尽事宜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36页 |
附录1 《海河工程管理委员会的历史》英文档案全文 | 第106-118页 |
附录2 海河工程局大事记(1897~1949 年) | 第118-123页 |
附录3 旧租界道路名称对照表 | 第12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