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0-25页 |
1.1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1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特点 | 第10-11页 |
1.1.3 好氧生化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1.1.4 厌氧生化处理技术 | 第12页 |
1.1.5 分离法处理技术 | 第12页 |
1.1.6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2-15页 |
1.2 Fenton氧化法 | 第15-18页 |
1.2.1 Fenton氧化法简介 | 第15页 |
1.2.2 Fenton试剂的催化机理 | 第15-16页 |
1.2.3 均相Fenton反应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非均相类Fenton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光催化氧化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1.5.1 光催化氧化原理 | 第20页 |
1.5.2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UV/Fenton氧化技术概述 | 第21-23页 |
1.6.1 UV/Fenton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 | 第21-22页 |
1.6.2 UV/Fenton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3 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再生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载体的预处理方法 | 第26页 |
2.3.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3.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方法 | 第27页 |
2.3.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2.3.5 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 第28页 |
2.4 水质检测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1 铁铜金属溶出量的测定 | 第28页 |
2.4.2 有机物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第28页 |
2.4.3 其他分析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非均相类Fenton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 第29-41页 |
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9-33页 |
3.1.1 负载金属种类及比例的优化 | 第29-31页 |
3.1.2 浸渍液浓度的优化 | 第31页 |
3.1.3 浸渍时间的优化 | 第31-32页 |
3.1.4 焙烧时间和温度的优化 | 第32-33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6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34页 |
3.2.2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4-36页 |
3.2.3 比表面积(BET)和孔容孔径分析 | 第36页 |
3.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的研究 | 第36-37页 |
3.4 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 第37-38页 |
3.5 负载金属溶出量与催化剂活性关系的研究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非均相UV/类Fenton工艺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 | 第41-50页 |
4.1 非均相UV/类Fenton工艺的构建 | 第41页 |
4.2 非均相UV/类Fenton的工艺装置 | 第41-42页 |
4.3 模拟焦化废水的水质 | 第42页 |
4.4 非均相UV/类Fenton工艺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42-47页 |
4.4.1 催化剂投加量的优化 | 第42-43页 |
4.4.2 H_2O_2投加量的优化 | 第43-44页 |
4.4.3 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4-45页 |
4.4.4 反应初始pH的优化 | 第45-46页 |
4.4.5 反应体系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 最佳反应条件下对模拟焦化废水的降解情况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