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章 19世纪陪审团职责变化对司法公信力的树立 | 第15-30页 |
第一节 陪审团与法官审判职能的分工 | 第15-20页 |
一、早期陪审团可以独立决定事实与法律问题 | 第15-16页 |
二、19世纪初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开始严格区分 | 第16-18页 |
三、陪审团审判职能的分工对司法公信力的树立 | 第18-20页 |
第二节 陪审团否决权的衰落与复活 | 第20-26页 |
一、19世纪前维护美国人民民主与自由的陪审团否决权 | 第20-22页 |
二、斯帕夫和汉森诉合众国案与日趋衰落的陪审团否决权 | 第22-23页 |
三、陪审团否决权与“恶法”的对抗 | 第23-24页 |
四、陪审团否决权的司法公信价值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法官选举制度的兴起与陪审制度 | 第26-28页 |
一、19世纪初法官选举制度的兴起及其缺陷 | 第26-27页 |
二、陪审制度对法官选举制度不足的弥补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陪审团遴选方式的优化过程及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 第30-41页 |
第一节 陪审团遴选过程中种族歧视的改变 | 第30-36页 |
一、早期成为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工具的陪审团 | 第30-32页 |
二、拜特森诉肯塔基州案对遴选中种族歧视的改变 | 第32-34页 |
三、20世纪中期种族配额制度对遴选中种族歧视的改变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陪审团遴选过程中女性陪审员的地位变化 | 第36-38页 |
一、1975年前女性担任陪审员受到限制 | 第36-37页 |
二、1975年泰勒诉路易斯安那州案改变女性陪审员地位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陪审团成员构成的多元化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 第38-40页 |
一、陪审团遴选中的充分代表性原则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 第38-39页 |
二、平等与同阶陪审团审判在塑造司法公信力中的重要性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20世纪陪审团裁决方式的改革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 第41-50页 |
第一节 陪审团裁决人数的变化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一、早期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 | 第41页 |
二、威廉姆诉佛罗里达州案对12人陪审团的动摇 | 第41-42页 |
三、陪审团组成人数变化对司法公信力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第二节 陪审团裁决一致原则的变化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 | 第44-49页 |
一、陪审团裁决一致原则的渊源 | 第44-45页 |
二、阿坡达克诉俄勒冈州案与陪审团裁决规则的争议 | 第45-46页 |
三、裁决多数原则塑造司法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 第46-48页 |
四、裁决一致原则增强了公众对司法裁决的信任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美国陪审制在塑造司法公信力中的作用 | 第50-60页 |
第一节 陪审制度保障实体审判的公正 | 第50-53页 |
一、陪审团认定案件事实的优势 | 第50-51页 |
二、陪审团审判与法律解释的正当性 | 第51-53页 |
第二节 陪审制度促进司法程序的完善 | 第53-56页 |
一、陪审制度与美国对抗式庭审 | 第53-54页 |
二、陪审制度与证据规则 | 第54-56页 |
第三节 陪审制度对法律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促进 | 第56-58页 |
一、陪审制度有助于社会公众接受司法审判 | 第56-57页 |
二、陪审制度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法律 | 第57-58页 |
三、陪审制度促使法律适应社会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