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抗拔桩桩—土位移剪切破坏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近况 | 第11-16页 |
1.2.1 抗拔桩的抗拔机理分析 | 第12页 |
1.2.2 抗拔桩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第16-19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2章 抗拔桩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第19-49页 |
2.1 试验概况 | 第19-23页 |
2.1.1 地质条件 | 第19页 |
2.1.2 试验目的 | 第19-20页 |
2.1.3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20-23页 |
2.2 预制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 第23-25页 |
2.2.1 预制桩抗拔破坏状态 | 第23-24页 |
2.2.2 预制桩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24-25页 |
2.3 灌注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 第25-33页 |
2.3.1 灌注桩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26-31页 |
2.3.2 灌注桩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分析 | 第31-33页 |
2.3.3 灌注桩周围地面变形情况 | 第33页 |
2.4 水平受力对灌注桩抗拔性能的影响 | 第33-38页 |
2.4.1 水平受力后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34-37页 |
2.4.2 水平受力后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分析 | 第37-38页 |
2.5 浸水对灌注桩抗拔性能的影响 | 第38-42页 |
2.5.1 浸水后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第38-41页 |
2.5.2 浸水后桩身轴力分布曲线分析 | 第41-42页 |
2.6 两种桩型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2.7 土的直剪试验 | 第43-48页 |
2.7.1 直剪试验概述 | 第43页 |
2.7.2 试验仪器及方法 | 第43-45页 |
2.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2.8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3章 灌注桩承载特性、破坏模式理论分析 | 第49-60页 |
3.1 概述 | 第49页 |
3.2 桩土破坏常见的几种模式 | 第49-52页 |
3.2.1 桩土界面侧摩阻力破坏 | 第50-51页 |
3.2.2 桩-土位移剪切破坏 | 第51-52页 |
3.3 灌注桩桩-土位移剪切破坏机理 | 第52-57页 |
3.3.1 桩-土位移剪切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3.3.2 桩-土位移剪切计算方程的推导 | 第53-56页 |
3.3.3 影响抗拔桩承载特性的因素分析 | 第56-57页 |
3.4 位移剪切计算与规范方法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3.4.1 规范规定抗拔桩计算方法 | 第57页 |
3.4.2 两种方法优缺点分析 | 第57-58页 |
3.5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灌注桩有限元模拟研究 | 第60-68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ADINA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60-61页 |
4.3 建立单元模型 | 第61-62页 |
4.3.1 桩体模型建立 | 第61页 |
4.3.2 桩周土体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4.3.3 桩土相互接触 | 第62页 |
4.3.4 地面初始应力场 | 第62页 |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5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6-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A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