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炼焦化学工业论文--煤的高温干馏论文--化学产品加工论文--沥青加工论文

化学交联改性降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煤沥青概述第14-18页
        1.2.1 煤沥青基础性质第14-15页
        1.2.2 煤沥青的生产第15-16页
        1.2.3 煤沥青的应用第16-18页
    1.3 多环芳烃概述第18-22页
        1.3.1 多环芳烃基础性质第18-19页
        1.3.2 环境中多环芳烃来源第19-20页
        1.3.3 多环芳烃的毒性研究第20-22页
    1.4 煤沥青脱毒研究第22-26页
        1.4.1 亲电取代反应概述第22-23页
        1.4.2 多环芳烃亲电取代研究第23-25页
        1.4.3 煤沥青脱毒研究第25-26页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3页
    2.1 实验试剂及原料第33-34页
        2.1.1 实验试剂第33页
        2.1.2 实验用煤沥青样第33-34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4页
    2.3 实验装置及操作过程第34-37页
        2.3.1 煤沥青的改性第34-35页
        2.3.2 煤沥青基础技术指标的测定第35-36页
        2.3.3 煤沥青烟及水可溶物的收集测定第36-37页
        2.3.4 模型化合物反应实验第37页
    2.4 改性前/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第37-39页
        2.4.1 毒性多环芳烃的选择及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7-39页
        2.4.2 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含量降低率的计算第39页
    2.5 改性前后煤沥青固体产品的分析表征第39-41页
        2.5.1 气相色谱分析(GC)第40页
        2.5.2 热重分析(TG-DTG)第40页
        2.5.3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第三章 采用交联剂改性煤沥青的相关研究第43-57页
    3.1 煤沥青改性中改性剂与催化剂的选择第43-46页
        3.1.1 煤沥青毒性抑制原理设计第43-44页
        3.1.2 不同改性剂的改性效果比较第44-45页
        3.1.3 不同催化剂的改性效果比较第45-46页
    3.2 煤沥青改性工艺条件的优化第46-49页
        3.2.1 改性剂添加量对多环芳烃降低率的影响第46-47页
        3.2.2 催化剂添加量对多环芳烃降低率的影响第47-48页
        3.2.3 反应温度对多环芳烃降低率的影响第48页
        3.2.4 反应时间对多环芳烃降低率的影响第48-49页
    3.3 多环芳烃活性对其降低率的影响第49-51页
    3.4 采用交联剂改性煤沥青机理初步分析第51-53页
        3.4.1 煤沥青改性前后热重分析第51-52页
        3.4.2 煤沥青改性前后红外分析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四章 改性前后煤沥青基本属性评价第57-69页
    4.1 改性前后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变化第57-59页
        4.1.1 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计算第57页
        4.1.2 对苯二甲醛改性煤沥青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变化第57-59页
    4.2 改性前后煤沥青四项基础技术指标变化第59-60页
    4.3 改性前后煤沥青烟组分分析第60-63页
        4.3.1 煤沥青烟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计算第60-61页
        4.3.2 改性前后煤沥青烟组分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的测定第61页
        4.3.3 改性前后煤沥青烟组分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变化第61-63页
    4.4 改性前后煤沥青水可溶物组分分析第63-66页
        4.4.1 改性前后煤沥青水可溶物组分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的测定第64-65页
        4.4.2 改性前后煤沥青水可溶物组分中毒性多环芳烃目标物含量变化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五章 相关模型化合物交联反应研究第69-83页
    5.1 模型化合物选择与交联反应条件探索第69-73页
        5.1.1 相关模型化合物的选择第69-70页
        5.1.2 模型化合物的交联反应第70-73页
    5.2 多环芳烃反应活性研究第73-75页
    5.3 模型化合物芘反应产物研究第75-79页
        5.3.1 芘反应产物外观形态第75-76页
        5.3.2 芘反应产物的红外分析第76-77页
        5.3.3 芘反应产物的热重分析第77-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论文总结第83-84页
    6.2 实验建议第84-85页
致谢第85-87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雷奥后雾灯开发项目进度管理研究
下一篇:利用激光雷达探测兰州地区沙尘和黑碳气溶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