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导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特色危机第9页
        1.1.2 城市色彩是表达环境特色的重要手段第9页
        1.1.3 国内的城市色彩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第9-10页
        1.1.4 北京旧城面临着色彩控制的迫切需求第10页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2 研究意义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工作框架第12-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2 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第15-30页
    2.1 关于色彩的理论研究第15-17页
        2.1.1 色彩学第15页
        2.1.2 色彩美学第15-16页
        2.1.3 色彩心理学第16-17页
    2.2 关于城市色彩的理论研究第17-19页
        2.2.1 色彩地理学第17-18页
        2.2.2 建筑色彩学第18页
        2.2.3 空间感知理论第18-19页
    2.3 关于城市色彩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第19-27页
        2.3.1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的发展第19-20页
        2.3.2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案例分析第20-24页
        2.3.3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的发展第24-25页
        2.3.4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案例分析第25-27页
    2.4 关于北京旧城的研究第27-30页
        2.4.1 关于北京旧城保护的研究第27-28页
        2.4.2 关于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研究第28-30页
第3章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发展与演变第30-61页
    3.1 传统建筑时期( 1900年以前)第30-40页
        3.1.1 历史发展过程:封建王朝都城第30-32页
        3.1.2 建筑功能与形式:四合院民居与皇家建筑第32-35页
        3.1.3 建筑材料与色彩特征:等级森严的木构建筑色彩第35-40页
    3.2 近代建筑时期( 1900-1949年)第40-48页
        3.2.1 历史发展过程:近代化城市建设第40-43页
        3.2.2 建筑功能与形式:折衷主义的公共建筑第43-45页
        3.2.3 建筑材料与色彩特征:砖石的运用与材料的自然色第45-48页
    3.3 现代建筑时期( 1949-1978年)第48-54页
        3.3.1 历史发展过程:新中国首都建设第48-50页
        3.3.2 建筑功能与形式:纪念性公共建筑与简易住宅第50-52页
        3.3.3 建筑材料与色彩特征:石材与砖的延续第52-54页
    3.4 当代建筑时期( 1978年至今)第54-59页
        3.4.1 历史发展过程:大规模改造与历史保护的对立共存第54-56页
        3.4.2 建筑功能与形式:现代建筑的崛起与传统建筑的改造第56-58页
        3.4.3 建筑材料与色彩特征:新兴的材料与多元的色彩第58-59页
    3.5 小结: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影响要素第59-61页
        3.5.1 要素 1:社会制度与政治背景第59页
        3.5.2 要素 2:城市定位与功能第59页
        3.5.3 要素 3:建筑设计思潮第59-60页
        3.5.4 要素 4:建筑材料的发展与运用第60-61页
第4章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现状调查分析第61-88页
    4.1 旧城整体色彩格局分析第61-65页
        4.1.1 旧城整体色彩空间意象第61-62页
        4.1.2 居民旧城色彩认知第62-65页
    4.2 传统风貌街区城市色彩现状调研与分析第65-75页
        4.2.1 生活性街区色彩景观——以雨儿胡同为例第65-71页
        4.2.2 商业性街区色彩景观——以地安门外大街为例第71-74页
        4.2.3 传统风貌街区色彩现状问题第74-75页
    4.3 过渡风貌街区城市色彩现状调研与分析第75-78页
        4.3.1 过渡风貌街区色彩景观——以朝阜大街东段为例第75-77页
        4.3.2 过渡风貌街区色彩现状问题第77-78页
    4.4 现代风貌街区城市色彩现状调研与分析第78-87页
        4.4.1 行政商务性街区色彩景观——以东长安街为例第78-81页
        4.4.2 商业性街区色彩景观——以王府井为例第81-83页
        4.4.3 生活性街区色彩景观——以花市为例第83-86页
        4.4.4 现代风貌街区色彩现状问题第86-87页
    4.5 小结:北京旧城现状色彩问题第87-88页
        4.5.1 整体格局以传统色彩为主,但呈现破碎化趋势第87页
        4.5.2 传统街区可识别性较强,新的需求带来色彩破坏第87页
        4.5.3 过渡街区新旧建筑缺乏呼应 ,色彩连续性较差第87页
        4.5.4 现代街区追求个性化与多元化,色彩缺乏地域特色第87-88页
第5章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控制的原则与策略第88-113页
    5.1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特征的再认识第88-89页
        5.1.1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历史性第88页
        5.1.2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多样性第88-89页
        5.1.3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运动性第89页
        5.1.4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复杂性第89页
    5.2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控制原则第89-91页
        5.2.1 保护传统色彩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第89-90页
        5.2.2 整体和谐、丰富有序的原则第90页
        5.2.3 适应时代特征、以人为本的原则第90页
        5.2.4 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别的原则第90-91页
    5.3 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控制策略第91-106页
        5.3.1 整体定位引导第91页
        5.3.2 宏观分区控制第91-97页
        5.3.3 中观分类指引第97-102页
        5.3.4 微观设计导则第102-106页
    5.4 典型地段的色彩设计实践——以雨儿胡同为例第106-111页
        5.4.1 整理改善类第106-108页
        5.4.2 整饬更新类第108-111页
    5.5 小结: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控制体系第111-113页
第6章 结语第113-115页
    6.1 主要内容与成果总结第113页
    6.2 关于北京旧城城市色彩规划的反思第113-114页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附录A 色彩调查样本数据示例第120-129页
附录B 北京旧城色彩调查问卷第129-13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雄性斑马鱼的饲养水吸引雌性并引起雌性斑马鱼产卵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凹凸棒石—堇青石涂层锰基车用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