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冲突及应对研究--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4-3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2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29-30页 |
六、问题陈述 | 第30-33页 |
七、研究设计 | 第33-35页 |
第一章 民族冲突何以可能 | 第35-57页 |
一、“民族”与“冲突” | 第35-43页 |
(一) “民族”的概念 | 第35-39页 |
(二) “冲突”的概念 | 第39-43页 |
二、民族冲突 | 第43-49页 |
(一) 民族冲突的概念 | 第43-46页 |
(二) 民族冲突的特征 | 第46-47页 |
(三) 民族冲突的类型 | 第47-49页 |
三、民族冲突何以可能? | 第49-57页 |
(一) 根源是阶级斗争 | 第49-50页 |
(二) 事实上的不平等 | 第50-51页 |
(三) 历史仇恨和怨愤 | 第51-52页 |
(四) 民族歧视与偏见 | 第52-53页 |
(五) 民族主义的鼓动 | 第53页 |
(六) 民族精英相互竞争 | 第53-54页 |
(七) 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普遍现象 | 第54-57页 |
第二章 民族冲突何以激变 | 第57-95页 |
一、民族冲突何以发生? | 第57-62页 |
二、民族冲突基本变量 | 第62-70页 |
三、民族冲突如何动员? | 第70-74页 |
(一) 动员的条件 | 第70-71页 |
(二) 动员的途径 | 第71页 |
(三) 动员的结构 | 第71-72页 |
(四) 动员的过程 | 第72-73页 |
(五) 动员的阶段 | 第73-74页 |
四、民族冲突如何激变? | 第74-85页 |
(一) 民族冲突前 | 第76-77页 |
(二) 民族冲突中 | 第77-83页 |
(三) 民族冲突后 | 第83-85页 |
五、民族冲突如何升级? | 第85-89页 |
(一) 升级的类型 | 第85页 |
(二) 升级的模型 | 第85-88页 |
(三) 升级的动力 | 第88-89页 |
六、民族冲突如何化解? | 第89-9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方案 | 第89-91页 |
(二) 中西方学者的探讨 | 第91-92页 |
(三) 国际上的典型模式 | 第92-95页 |
第三章 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 | 第95-137页 |
一、吉尔吉斯斯坦民族关系概况 | 第95-99页 |
(一) 吉尔吉斯斯坦概况 | 第95-96页 |
(二) 吉尔吉斯斯坦民族概况 | 第96-98页 |
(三) 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关系概况 | 第98-99页 |
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前 | 第99-110页 |
(一) 2010年4月革命 | 第99-103页 |
(二) 零星的冲突事件 | 第103-107页 |
(三) 民族冲突的先兆 | 第107-110页 |
三、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中 | 第110-134页 |
(一) 民族冲突的爆发 | 第110-115页 |
(二) 民族冲突的升级 | 第115-118页 |
(三) 国内外各方的反应 | 第118-123页 |
(四) 冲突中的非法行动 | 第123-127页 |
(五) 冲突中的规律性 | 第127-134页 |
四、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后 | 第134-137页 |
(一) 事件的调查 | 第134-135页 |
(二) 责任的追究 | 第135-136页 |
(三) 双方的和解 | 第136-137页 |
第四章 吉南部民族冲突的影响、原因及教训 | 第137-174页 |
一、吉尔吉斯南部民族冲突的影响 | 第137-145页 |
(一) 对吉国本身的影响 | 第137-142页 |
(二) 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三) 对国际组织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二、吉尔吉斯南部民族冲突的原因 | 第145-158页 |
(一) 事实上的不平等 | 第145-147页 |
(二) 精英的竞争鼓动 | 第147-150页 |
(三) 历史仇恨与怨愤 | 第150-151页 |
(四) 民族歧视与偏见 | 第151-153页 |
(五) 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普遍现象 | 第153-154页 |
(六) 第三方势力的介入 | 第154-158页 |
三、吉尔吉斯南部民族冲突的教训 | 第158-174页 |
(一) 忽视国家安全的维护 | 第158-160页 |
(二) 对民族问题掉以轻心 | 第160-163页 |
(三) 未吸取已有冲突的教训 | 第163-165页 |
(四) 缺乏民族关系评估预警 | 第165-167页 |
(五) 民族冲突应急能力低下 | 第167-174页 |
第五章 民族关系如何评估预警 | 第174-210页 |
一、建立民族关系评估体系 | 第174-203页 |
(一) 民族关系评估的可能性 | 第174-178页 |
(二) 民族关系评估指标体系 | 第178-198页 |
(三) 确定民族关系指标权重 | 第198-200页 |
(四) 民族关系综合评估 | 第200-203页 |
二、建立民族关系监测预警体系 | 第203-210页 |
(一) 级别划分系统 | 第204-206页 |
(二) 指标管理系统 | 第206页 |
(三) 信息监测系统 | 第206-207页 |
(四) 数据处理系统 | 第207-208页 |
(五) 专家分析系统 | 第208页 |
(六) 警情发布系统 | 第208-210页 |
第六章 民族冲突如何应对 | 第210-242页 |
一、民族冲突爆发前 | 第210-223页 |
(一) 编制应急预案 | 第210-213页 |
(二) 组建应急体系 | 第213-217页 |
(三) 应急资源储备 | 第217-221页 |
(四) 应急宣传培训 | 第221-222页 |
(五) 进行危机预控 | 第222-223页 |
二、民族冲突爆发中 | 第223-234页 |
(一) 信息报告 | 第223-225页 |
(二) 危机响应 | 第225-229页 |
(三) 应急处置 | 第229-232页 |
(四) 应急保障 | 第232-234页 |
三、民族冲突发生后 | 第234-242页 |
(一) 事件调查 | 第234-236页 |
(二) 责任追究 | 第236-237页 |
(三) 恢复重建 | 第237-240页 |
(四) 总结反思 | 第240-242页 |
结语 | 第242-249页 |
一、本文的一些主要观点 | 第242-243页 |
二、6月事件与7·5事件 | 第243-247页 |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议题 | 第247-249页 |
附录Ⅰ 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民族冲突简编 | 第249-251页 |
附录Ⅱ 民族关系评估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251-253页 |
一、民族关系评估指标遴选问卷 | 第251-252页 |
二、民族关系主观数据调查问卷 | 第252-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63-264页 |
致谢 | 第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