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弹靶结构对弹体侵彻金属靶板过程的影响 | 第9-16页 |
1.2.2 SPH及其初始粒子生成 | 第16页 |
1.2.3 SPH在侵彻问题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轴对称SPH的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1 控制方程 | 第19页 |
2.2 轴对称SPH的基本方程 | 第19-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SPH的粒子生成方法研究 | 第24-36页 |
3.1 粒子生成方法 | 第24-30页 |
3.1.1 几何模型导入 | 第24页 |
3.1.2 确定分割方向 | 第24-26页 |
3.1.3 自动分割 | 第26-27页 |
3.1.4 子域处理 | 第27-28页 |
3.1.5 粒子生成 | 第28-30页 |
3.2 粒子生成算例 | 第30-35页 |
3.2.1 红细胞剖面 | 第30-32页 |
3.2.2 双截卵弹头 | 第32-33页 |
3.2.3 APM2弹 | 第33-35页 |
3.3 粒子生成软件开发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弹体结构对侵彻过程影响的SPH模拟研究 | 第36-52页 |
4.1 弹体侵彻Weldox 460 E钢靶的SPH模型 | 第36-39页 |
4.1.1 SPH模型 | 第36-37页 |
4.1.2 本构模型 | 第37-39页 |
4.2 SPH模型的验证 | 第39-42页 |
4.3 弹体结构对侵彻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42-49页 |
4.3.1 头部形状对侵彻过程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2 长径比对侵彻过程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 不同结构弹体侵彻靶板的解析研究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靶板结构对侵彻过程影响的SPH模拟研究 | 第52-73页 |
5.1 弹体侵彻多层Weldox 460 E钢靶的SPH模型 | 第52-53页 |
5.2 SPH模型的验证 | 第53-57页 |
5.2.1 平头弹侵彻钢靶 | 第53-55页 |
5.2.2 锥头弹侵彻钢靶 | 第55-57页 |
5.3 靶板结构对侵彻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57-69页 |
5.3.1 厚度对单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2 层数对多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59-64页 |
5.3.3 总厚度对双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4 厚度组合对双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5 板间间隙对双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 弹体侵彻不同结构多层靶板的解析研究 | 第69-72页 |
5.4.1 锥头弹侵彻多层靶板 | 第69-71页 |
5.4.2 平头弹侵彻多层靶板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多弹重复侵彻金属靶板的SPH模拟研究 | 第73-78页 |
6.1 多弹重复侵彻Weldox 460 E钢靶的SPH模型 | 第73页 |
6.2 多弹重复侵彻Weldox 460 E钢靶的数值模拟 | 第73-7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