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基本情况概述 | 第12-16页 |
2.1 破产重整制度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2.1.1 破产重整制度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破产重整制度的作用和目标 | 第12-13页 |
2.2 破产重整债权 | 第13-14页 |
2.2.1 债权人利益和重整债权 | 第13页 |
2.2.2 重整债权的特征 | 第13-14页 |
2.3 破产重整债权类型分析 | 第14-16页 |
2.3.1 优先重整债权 | 第14页 |
2.3.2 担保重整债权 | 第14-15页 |
2.3.3 普通债权 | 第15页 |
2.3.4 小额债权 | 第15页 |
2.3.5 小结 | 第15-16页 |
第3章 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3.1 破产重整启动的申请权有可能被滥用 | 第16-18页 |
3.1.1 债务人滥用申请权的情形 | 第16-17页 |
3.1.2 出资人滥用申请权的情形 | 第17页 |
3.1.3 部分债权人滥用申请权的情形 | 第17-18页 |
3.2 重整计划制定、通过、批准阶段债权人的债权风险 | 第18-19页 |
3.2.1 重整计划的制定人存在局限 | 第18-19页 |
3.2.2 重整计划的表决不能充分考虑小额债权人的利益 | 第19页 |
3.2.3 法院的强行批准权有侵害债权人利益之嫌 | 第19页 |
3.3 重整程序监督制度有待完善 | 第19-20页 |
3.3.1 监督主体过于单一 | 第19-20页 |
3.3.2 监督方式不完善 | 第20页 |
3.4 自动冻结制度对债权人利益的限制 | 第20-22页 |
第4章 破产重整制度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优势和风险分析 | 第22-25页 |
4.1 破产重整制度的优势 | 第22-23页 |
4.1.1 破产重整比破产清算更有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 | 第22页 |
4.1.2 破产重整较破产和解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更全面 | 第22-23页 |
4.2 破产重整制度的风险分析 | 第23-25页 |
4.2.1 债务人可能利用重整制度逃避债务 | 第23页 |
4.2.2 破产重整制度可能存在的权力滥用风险 | 第23-24页 |
4.2.3 重整失败的法律风险 | 第24页 |
4.2.4 债权人承担企业重整的风险和社会成本,有失公平 | 第24-25页 |
第5章 中美重整制度比较研究分析 | 第25-30页 |
5.1 中美破产制度特征的相似之处 | 第25-26页 |
5.1.1 制度价值具有社会性 | 第25页 |
5.1.2 程序启动的宽松性 | 第25页 |
5.1.3 主体参与多样性 | 第25页 |
5.1.4 重整措施的多样性 | 第25-26页 |
5.2 中美企业破产重整在制度规定上的不同之处 | 第26-27页 |
5.2.1 申请主体 | 第26页 |
5.2.2 破产申请审查主体 | 第26-27页 |
5.2.3 破产申请审查标准 | 第27页 |
5.3 重整期间管理模式比较 | 第27页 |
5.4 重整计划的制定权和表决权比较 | 第27-28页 |
5.4.1 重整计划的制定权 | 第27-28页 |
5.4.2 重整计划的表决权 | 第28页 |
5.5 美国破产重整制度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启示 | 第28-30页 |
第6章 破产重整债权人利益保护对策研究 | 第30-34页 |
6.1 限定重整启动的对象 | 第30-31页 |
6.1.1 债权人 | 第30页 |
6.1.2 债务人 | 第30-31页 |
6.1.3 出资人 | 第31页 |
6.2 防止权力被滥用 | 第31-32页 |
6.2.1 地方政府需尊重市场规律 | 第31页 |
6.2.2 推进破产案件的司法受理,防范司法腐败现象 | 第31-32页 |
6.3 对域外先进立法经验和实践的借鉴 | 第32-34页 |
6.3.1 切实保护担保债权人的利益 | 第32页 |
6.3.2 修改破产法,成立破产管理局 | 第32-33页 |
6.3.3 借鉴DIP融资制度,加快立法进程 | 第33-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