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适应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12页 |
1.2. 气候变化及适应 | 第12-13页 |
1.3. 农业与气候适应 | 第13-15页 |
1.4. 哈尼梯田与气候变化适应 | 第15-18页 |
1.4.1. 哈尼梯田概况 | 第16页 |
1.4.2. 哈尼梯田历史渊源 | 第16-17页 |
1.4.3. 哈尼梯田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哈尼梯田与自主治理 | 第18-27页 |
1.5.1. 公共池塘资源概念及解析 | 第19-20页 |
1.5.2. 传统的公共池塘资源管理理论分析 | 第20-21页 |
1.5.3. 公共池塘资源管理模型分析 | 第21-23页 |
1.5.4. 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34页 |
2.1. 元阳县自然环境概况 | 第29-32页 |
2.1.1. 行政隶属及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30页 |
2.1.3. 气候 | 第30-31页 |
2.1.4. 土壤 | 第31页 |
2.1.5. 植被 | 第31-32页 |
2.2. 元阳县社会历史经济概况 | 第32-34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2.2.2. 行政区划 | 第32页 |
2.2.3. 人口民族 | 第32页 |
2.2.4. 经济发展 | 第32页 |
2.2.5. 民族文化 | 第32-3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4-40页 |
3.1. 确定研究内容 | 第34页 |
3.1.1. 自然资源传统管理 | 第34页 |
3.1.2. 社会组织管理 | 第34页 |
3.2. 选取调查地点 | 第34-38页 |
3.2.1. 新街镇概况 | 第34-36页 |
3.2.2. 攀枝花乡概况 | 第36-37页 |
3.2.3. 牛角寨乡概况 | 第37-38页 |
3.3. 调查与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3.3.1. 文献研究 | 第38页 |
3.3.2. 实地调查 | 第38-39页 |
3.3.3. 数据资料分析 | 第39-40页 |
4. 哈尼梯田传统农业管理体系分析 | 第40-105页 |
4.1. 自然资源传统管理体系分析 | 第44-88页 |
4.1.1.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 第45-65页 |
4.1.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 第65-70页 |
4.1.3. 森林资源利用与管理 | 第70-80页 |
4.1.4.生物资源利用与管理 | 第80-88页 |
4.2. 哈尼族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分析 | 第88-105页 |
4.2.1. 传统知识体系 | 第89-98页 |
4.2.2. 自主治理体系 | 第98-105页 |
5.哈尼梯田传统农业管理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探讨 | 第105-112页 |
5.1. 应急减缓机制 | 第108-110页 |
5.1.1. 土地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08页 |
5.1.2. 水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08-109页 |
5.1.3. 森林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09页 |
5.1.4. 生物资源管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09-110页 |
5.2. 长期适应机制 | 第110-111页 |
5.2.1. 传统知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10页 |
5.2.2. 自主治理适应气候变化功能分析 | 第110-111页 |
5.3. 讨论 | 第111-112页 |
6. 结语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附录 | 第126-137页 |
个人简介 | 第137-138页 |
导师简介(一) | 第138-139页 |
导师简介(二) | 第139-140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