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传统蜂蜜的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1.2.1 感官鉴定法 | 第11页 |
1.2.2 化学检测法 | 第11页 |
1.2.3 物理检测法 | 第11-12页 |
1.3 现代蜂蜜的检测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离子色谱法 | 第12页 |
1.3.2 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法 | 第12页 |
1.3.3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12-13页 |
1.3.4 红外光谱法 | 第1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1 元素分析仪与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联用鉴定蜂蜜真实性 | 第13页 |
1.4.2 薄层色谱法测定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浆 | 第13页 |
1.4.3 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测定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 | 第13-14页 |
1.4.4 液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鉴定蜂蜜掺假 | 第1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1.5.1 稳定性碳同位素比率分析 | 第14-15页 |
1.5.2 蜂蜜内标碳同位素检验法 | 第15-16页 |
1.5.3 薄层色谱法(TLC法) | 第16页 |
1.5.4 液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法测定总体蜂蜜和蜂蜜蛋白的 δ~(13)C | 第18-24页 |
2.1 实验准备 | 第18-19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18页 |
2.1.2 材料与试剂 | 第18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2.1.4 样品制备 | 第18-19页 |
2.1.5 实验条件 | 第19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19-20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0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薄层色谱法测定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浆 | 第24-31页 |
3.1 实验准备 | 第24-25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24页 |
3.1.2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3.3 实验过程 | 第25-26页 |
3.3.1 活性炭SPE柱的制作方法 | 第25页 |
3.3.2 蜂蜜样品的前处理 | 第25-26页 |
3.3.3 薄层层析 | 第26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4章 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法测定蜂蜜中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 | 第31-37页 |
4.1 实验准备 | 第31-32页 |
4.1.1 实验样品 | 第31页 |
4.1.2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4.1.4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1-32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32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32页 |
4.3.1 样品预处理 | 第32页 |
4.3.2 溶解样品溶剂及比例的选择 | 第32页 |
4.3.3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2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4.4.1 实验精密度 | 第35-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5章 液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分析蜂蜜掺假 | 第37-44页 |
5.1 实验准备 | 第37页 |
5.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37页 |
5.2 样品处理 | 第37页 |
5.3 色谱、质谱条件 | 第37-38页 |
5.3.1 色谱条件 | 第37-38页 |
5.3.2 质谱条件 | 第38页 |
5.4 实验原理 | 第38页 |
5.5 实验过程 | 第38-39页 |
5.6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5.6.1 液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分析蜂蜜样品中各类糖组分的 δ~(13)C值 | 第39-42页 |
5.6.2 LC-IRMS法在蜂蜜掺假中的检测应用 | 第42-43页 |
5.6.3 LC-IRMS法测定精度 | 第4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总结 | 第44页 |
6.2 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