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氧化铟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纳米材料的性质第11-12页
        1.1.2 纳米材料的组成和分类第12-13页
        1.1.3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概述第13页
        1.1.4 氧化铟的概述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第14-19页
        1.2.1 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5页
        1.2.2 纳米材料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第15-16页
        1.2.3 纳米材料在能源储存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第16页
        1.2.4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第16-17页
        1.2.5 纳米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17页
        1.2.6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第17-19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方法第21-33页
    2.1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性质第21-25页
        2.1.1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第21-22页
        2.1.2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性质第22-24页
        2.1.3 氧化铟纳米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质第24-25页
    2.2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5-30页
        2.2.1 水(溶剂)热法第25-26页
        2.2.2 气液固相法第26-27页
        2.2.3 分子束外延法第27-28页
        2.2.4 溶胶-凝胶法第28页
        2.2.5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28-29页
        2.2.6 模板法第29-30页
        2.2.7 燃烧法第30页
    2.3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第30-32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31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氧化铟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分析第33-44页
    3.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第33-34页
        3.1.1 实验药品第33-34页
        3.1.2 实验仪器第34页
    3.2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制备第34-36页
        3.2.1 反应容器的预处理第34页
        3.2.2 氯化铟结晶水的制备第34-35页
        3.2.3 氧化铟前驱体溶液的配制第35页
        3.2.4 氧化铟前驱体粉末的处理及煅烧第35页
        3.2.5 氧化铟纳米微球制备的反应条件变化第35-36页
    3.3 氧化铟纳米微球各项性能的分析与讨论第36-41页
        3.3.1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相结构(XRD)与成分分析(EDS)第36-38页
        3.3.2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形貌分析(SEM)第38-40页
        3.3.3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可能形成机制分析第40-41页
    3.4 氧化铟复合纳米材料(氧化铟锡ITO)的制备与表征分析第41-43页
        3.4.1 反应容器的预处理第41页
        3.4.2 氯化铟结晶水的制备第41页
        3.4.3 氧化铟锡前驱体溶液的配制第41页
        3.4.4 氧化铟锡前驱体粉末的处理及煅烧第41-42页
        3.4.5 氧化铟复合纳米材料(氧化铟锡ITO)的表征分析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氧化铟及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第44-52页
    4.1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光致发光第44-46页
        4.1.1 光致发光谱(PL)第44-45页
        4.1.2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光致发光谱分析第45-46页
    4.2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第46-50页
        4.2.1 光催化的发展历史概述第46-47页
        4.2.2 光催化机理及其活性影响因素第47-48页
        4.2.3 氧化铟纳米微球的光催化性能第48-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2页
5 总结与展望第52-54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52-53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节日的仪式化传播--以“七夕情牵中秋月”云顶情歌对唱活动为例
下一篇: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