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气田山2储层扩边潜力评价及有利区筛选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研究 | 第13-22页 |
2.1 气田概况 | 第13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21页 |
2.2.1 小层对比与划分方法 | 第13-16页 |
2.2.2 小层划分方案 | 第16-21页 |
2.3 构造特征研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2-31页 |
3.1 物源分析 | 第22-24页 |
3.1.1 盆地周缘古陆特征 | 第22页 |
3.1.2 古流向分析 | 第22页 |
3.1.3 重矿物特征 | 第22-23页 |
3.1.4 轻矿物特征 | 第23-24页 |
3.1.5 阴极发光 | 第24页 |
3.2 区域沉积体系 | 第24-25页 |
3.3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5-28页 |
3.3.1 颜色标志 | 第25页 |
3.3.2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5-26页 |
3.3.3 古生物标志 | 第26-27页 |
3.3.4 测井相分析 | 第27-28页 |
3.4 沉积相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3.5 砂体展布特征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 第31-49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1-34页 |
4.1.1 岩石类型及基本特征 | 第31-33页 |
4.1.2 填隙物组合特征 | 第33-34页 |
4.2 孔隙类型及组合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孔隙类型 | 第34页 |
4.2.2 孔隙组合及平面展布特征 | 第34-35页 |
4.2.3 喉道类型 | 第35-36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6-38页 |
4.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8-41页 |
4.4.1 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 | 第38页 |
4.4.2 垂向非均质性 | 第38-41页 |
4.4.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1页 |
4.5 成岩作用分析及成岩相带划分 | 第41-49页 |
4.5.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41-43页 |
4.5.2 成岩相带划分及其展布规律 | 第43-49页 |
第五章 扩边潜力评价及有利区筛选 | 第49-56页 |
5.1 储层综合评价 | 第49-51页 |
5.1.1 储层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5.1.2 储层评价结果 | 第51页 |
5.2 有利区筛选 | 第51-56页 |
5.2.1 筛选依据 | 第51-54页 |
5.2.2 筛选结果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