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锕系化学概况 | 第11-13页 |
1.3 锕系氧化物团簇 | 第13-18页 |
1.3.1 阳离子-阳离子相互作用型团簇 | 第13-15页 |
1.3.2 八面体结构型氧化物团簇 | 第15-17页 |
1.3.3 铀酰自组装型氧化物团簇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21-37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21-22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2-25页 |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2-23页 |
2.2.2 Kohn-Sham方程 | 第23-24页 |
2.2.3 交换关联泛函 | 第24-25页 |
2.3 相对论量子化学方法 | 第25-32页 |
2.3.1 相对论哈密顿量 | 第26-27页 |
2.3.2 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9页 |
2.3.3 有效核芯势方法 | 第29-32页 |
2.4 波函数分析方法简介 | 第32-35页 |
2.4.0 原子电荷 | 第32-33页 |
2.4.1 自然键轨道理论 | 第33-35页 |
2.4.2 AdNDP理论 | 第35页 |
2.5 本课题使用的计算软件 | 第35-37页 |
第3章 AnO_n~(q+)化学成键的理论研究 | 第37-47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37页 |
3.2 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1 几何结构分析 | 第38-41页 |
3.3.2 电子结构分析 | 第41-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UO_2)_2L_4团簇成键分析 | 第47-57页 |
4.1 本章引言 | 第47页 |
4.2 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3 [(U~ⅥO_2](O_2))_2L_4体系 | 第48-52页 |
4.3.1 几何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4.3.2 Ad NDP成键分析 | 第50-52页 |
4.4 [(UVO_2)]_2L_4体系 | 第52-56页 |
4.4.1 几何结构分析 | 第52-54页 |
4.4.2 AdNDP成键分析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M_6O_4(OH)_4]L_(12)团簇稳定性研究 | 第57-70页 |
5.1 本章引言 | 第57-58页 |
5.2 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5.3 M_6O_4(OH)_4L_(12)体系 | 第59-69页 |
5.3.1 几何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5.3.2 电子结构及多中心键分析 | 第62-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M~Ⅵ_6L_(19)~q团簇稳定性研究 | 第70-84页 |
6.1 本章引言 | 第70-71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71-7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6.3.1 M_6O_(19)~(2-)几何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6.3.2 电子结构及多中心键分析 | 第73-79页 |
6.3.3 不同氧化态对U_6L_(19)结构的影响 | 第79-82页 |
6.3.4 不同配体对U_6L_(19)结构的影响 | 第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