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黄土的地质特征 | 第12-13页 |
·黄土的地层划分 | 第13-14页 |
·黄土的成因 | 第14页 |
·黄土的结构特征 | 第14-15页 |
·黄土的湿陷原因和机理 | 第15-17页 |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评价 | 第17-20页 |
·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桩基承载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荷载传递法 | 第22页 |
·弹性理论法 | 第22-23页 |
·剪切位移法 | 第23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23-24页 |
·其他方法 | 第24页 |
·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国外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 | 第24-25页 |
·国内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 | 第25-26页 |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桩基负摩阻力的研究 | 第26-27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8页 |
2 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28-39页 |
·引言 | 第28页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 第28-29页 |
·相似模拟法的单值条件和相似判据 | 第29-32页 |
·几何相似 | 第29-30页 |
·质量相似 | 第30页 |
·荷载相似 | 第30-31页 |
·介质物理性质相似 | 第31-32页 |
·边界条件相似 | 第32页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推导 | 第32-36页 |
·由平衡方程推导的相似关系 | 第32-33页 |
·由几何方程推导的相似关系 | 第33-34页 |
·由物理方程推导的相似关系 | 第34-36页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应满足的相似关系 | 第36页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 | 第36页 |
·框架式模型试验 | 第36页 |
·离心模型试验 | 第36页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量测方法 | 第36-38页 |
·量测方法 | 第37页 |
·测点布置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3 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的研制及相关试验 | 第39-69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常用相似材料及其特性 | 第40-42页 |
·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的选取 | 第42-43页 |
·配重材料 | 第42页 |
·胶结材料 | 第42页 |
·容重敏感材料 | 第42页 |
·粘聚力敏感材料 | 第42页 |
·内摩擦角敏感材料 | 第42-43页 |
·渗透系数敏感材料 | 第43页 |
·变形模量和泊松比敏感材料 | 第43页 |
·湿陷性敏感材料 | 第43页 |
·强湿陷性黄土模型试验材料研制 | 第43-68页 |
·材料简介 | 第43-44页 |
·溶盐孔隙法 | 第44-48页 |
·空中自由下落法 | 第48-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模型试验 | 第69-93页 |
·湿陷性黄土地基桩基础的承载理论 | 第69-71页 |
·桩基承载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69-70页 |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 | 第70-71页 |
·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模型试验设计与制作 | 第71-82页 |
·模型箱 | 第72页 |
·模型桩 | 第72-75页 |
·土样的制备 | 第75-78页 |
·测试仪器埋设 | 第78-81页 |
·试验测试过程 | 第81-82页 |
·模型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82-91页 |
·桩身轴力分析 | 第82-85页 |
·桩侧摩阻力分析 | 第85-87页 |
·土体附加应力分析 | 第87-89页 |
·土体湿陷变形分析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5 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单桩承载行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93-106页 |
·引言 | 第93-95页 |
·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数值模拟 | 第93-94页 |
·桩、土本构模型 | 第94-95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95-97页 |
·计算模型的单元类型 | 第95-96页 |
·接触面本构模型和接触单元 | 第96-97页 |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 第97页 |
·加载与求解 | 第97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7-100页 |
·概述 | 第97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7-99页 |
·计算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99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9-100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0-105页 |
·中性点深度 | 第101-103页 |
·负摩阻力分布 | 第103-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