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5页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昆仑软玉概况 | 第17-18页 |
1.3 昆仑软玉研究进展及研究趋势 | 第18-22页 |
1.3.1 昆仑软玉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2 昆仑软玉研究趋势 | 第21-22页 |
1.4 选题研究方案 | 第22-25页 |
1.4.1 野外调查研究 | 第22-23页 |
1.4.2 室内研究 | 第23页 |
1.4.3 工作计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1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5-27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7-28页 |
2.2.1 昆北断裂 | 第27页 |
2.2.2 昆中断裂 | 第27-28页 |
2.2.3 昆南断裂 | 第28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8-31页 |
2.3.1 侵入岩 | 第28-29页 |
2.3.2 火山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小灶火软玉宝石学基本特征 | 第31-37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1.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1页 |
3.1.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3.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2页 |
3.2 手标本特征 | 第32-33页 |
3.3 宝石学特征 | 第33-37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页 |
3.3.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33-35页 |
3.3.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35-36页 |
3.3.4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7-51页 |
4.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38页 |
4.2 矿区岩石特征 | 第38-40页 |
4.2.1 矿区岩浆岩 | 第39-40页 |
4.2.2 矿区围岩 | 第40页 |
4.3 矿体特征 | 第40-42页 |
4.4 矿石特征 | 第42-51页 |
4.4.1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2-50页 |
4.4.2 矿石结构 | 第50页 |
4.4.3 矿石构造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 第51-56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5.1.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51页 |
5.1.2 H-O同位素分析 | 第51-52页 |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及显微测温结果 | 第52-53页 |
5.3 H-O同位素特征 | 第53-56页 |
第六章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 | 第56-61页 |
6.1 主量元素特征 | 第56-59页 |
6.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9-61页 |
第七章 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 | 第61-92页 |
7.1 分析方法 | 第62-64页 |
7.1.1 锆石U-Pb定年及微量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7.1.2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63-64页 |
7.2 锆石CL特征及U-Pb年龄 | 第64-74页 |
7.2.1 黑云二长花岗岩 | 第64页 |
7.2.2 闪长玢岩 | 第64-73页 |
7.2.3 青玉 | 第73页 |
7.2.4 透闪石大理岩 | 第73页 |
7.2.5 石榴黑云片麻岩 | 第73-74页 |
7.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第74-80页 |
7.3.1 黑云二长花岗岩 | 第74-75页 |
7.3.2 青玉 | 第75-80页 |
7.3.3 透闪石大理岩 | 第80页 |
7.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第80-86页 |
7.4.1 黑云二长花岗岩 | 第80-85页 |
7.4.2 闪长玢岩 | 第85页 |
7.4.3 青玉 | 第85页 |
7.4.4 透闪石大理岩 | 第85-86页 |
7.5 讨论 | 第86-92页 |
7.5.1 青玉中锆石成因机制 | 第86-88页 |
7.5.2 成岩成矿时代 | 第88页 |
7.5.3 成岩物质来源 | 第88-89页 |
7.5.4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 | 第89-90页 |
7.5.5 变质基底——金水口岩群的时代探讨 | 第90-92页 |
第八章 矿床成因浅析 | 第92-96页 |
8.1 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及其演化 | 第92-93页 |
8.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93-94页 |
8.3 成矿过程 | 第94-96页 |
第九章 结束语 | 第96-98页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第96-97页 |
9.2 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