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针叶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针叶树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10-11页 |
1.2.2 针叶树器官发生 | 第11-12页 |
1.3 落叶松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外植体 | 第12-13页 |
1.3.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13页 |
1.3.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13页 |
1.3.4 其它附加成分 | 第13-14页 |
1.4 内源激素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2 杂种落叶松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17-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外植体的消毒 | 第17页 |
2.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17页 |
2.2.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17页 |
2.2.4 不定芽的增殖 | 第17-18页 |
2.2.5 不定芽的伸长 | 第18页 |
2.2.6 不定芽的抽茎 | 第18页 |
2.2.7 不定芽的生根 | 第18页 |
2.2.8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18页 |
2.2.9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9页 |
2.3.1 不同消毒处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2 基本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21-23页 |
2.3.4 不定芽的增殖 | 第23-24页 |
2.3.5 不定芽的伸长 | 第24-25页 |
2.3.6 不定芽的抽茎 | 第25-26页 |
2.3.7 不定芽的生根 | 第26-29页 |
2.3.8 再生植株的移栽 | 第29页 |
2.4 讨论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长白落叶松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2-5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外植体处理与消毒 | 第32页 |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页 |
3.2.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32页 |
3.2.4 不定芽的增殖 | 第32-33页 |
3.2.5 不定芽的伸长 | 第33页 |
3.2.6 不定芽的抽茎 | 第33页 |
3.2.7 不定芽的生根 | 第33-34页 |
3.2.8 再生植株移栽 | 第34页 |
3.2.9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3.3.1 不同消毒处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2 愈伤组织诱导 | 第35-37页 |
3.3.3 不定芽的诱导 | 第37-39页 |
3.3.4 不定芽的增殖 | 第39-41页 |
3.3.5 不定芽的伸长 | 第41-42页 |
3.3.6 不定芽的抽茎 | 第42-44页 |
3.3.7 不定芽的生根 | 第44-46页 |
3.3.8 再生植株移栽 | 第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落叶松离体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0-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材料 | 第50页 |
4.1.2 仪器 | 第50页 |
4.1.3 试剂 | 第50页 |
4.1.4 方法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4.2.1 四种内源激素的标准曲线 | 第51-52页 |
4.2.2 样品回收率的测定 | 第52页 |
4.2.3 四种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的整体分析 | 第52-54页 |
4.2.4 不定芽阶段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 第54-56页 |
4.2.5 组培苗与实生苗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图版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