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信塔状态监测与用户通信数据相结合的灾情监测与灾害评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对通信塔动态实时监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数据挖掘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通信塔工作状态监测技术与通信塔组网技术 | 第15-23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通信塔工作状态监测技术 | 第15-18页 |
2.2.1 通信塔工作状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5-17页 |
2.2.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 第17-18页 |
2.3 通信塔组网技术 | 第18-22页 |
2.3.1 频率的管理与利用 | 第18-19页 |
2.3.2 区域覆盖与信道配置 | 第19-21页 |
2.3.3 话务量与呼损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对于异常通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 第23-32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通信领域常见的参数 | 第23-25页 |
3.2.1 通信数据量和区域话务量 | 第23-24页 |
3.2.2 损失话务量 | 第24页 |
3.2.3 通信时间点的分类 | 第24-25页 |
3.2.4 满载率 | 第25页 |
3.2.5 TCH(业务信道)拥塞率 | 第25页 |
3.2.6 受话人群 | 第25页 |
3.2.7 话务量的变化趋势 | 第25页 |
3.3 区域话务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手机用户数量 | 第25-26页 |
3.3.2 节假日 | 第26页 |
3.3.3 运营商资费变更 | 第26页 |
3.3.4 大型活动 | 第26页 |
3.3.5 特殊日期 | 第26-27页 |
3.4 获取通信数据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3.4.1 数据的获取 | 第27页 |
3.4.2 所涉及的隐私问题 | 第27页 |
3.5 对话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7-31页 |
3.5.1 基于历史话务量的数据分析 | 第28页 |
3.5.2 对于通信塔工作情况的分析 | 第28-30页 |
3.5.3 灾害地区通信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相关算法的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 第32-49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时间序列模型及其算法理论综述 | 第32-37页 |
4.2.1 时间序列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 第32-33页 |
4.2.2 基于ARMA模型的时间序列建模方法 | 第33-34页 |
4.2.3 ARIMA模型 | 第34-35页 |
4.2.4 相关数据的预处理 | 第35-37页 |
4.3 相关算法设计 | 第37-43页 |
4.3.1 现有的话务量典型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4.3.2 基于时间序列的话务量趋势判定算法 | 第38-40页 |
4.3.3 异常数据的替换方法 | 第40-41页 |
4.3.4 满载率的分析方法 | 第41页 |
4.3.5 话务量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 第41-43页 |
4.4 通信数据的建模与分析 | 第43-47页 |
4.5 系统相关阈值的设置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通信塔安全监测与灾害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57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系统的构建 | 第49页 |
5.3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49-56页 |
5.3.1 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50-51页 |
5.3.2 登录界面的设计 | 第51-52页 |
5.3.3 功能选择界面的设计 | 第52-53页 |
5.3.4 塔工作情况监控界面设计 | 第53-54页 |
5.3.5 区域总体评估界面设计 | 第54-55页 |
5.3.6 区域个体评估界面设计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论文总结 | 第57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